廣東新春第一會丨未來產業如何托起新廣東?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吳佳楠 廣州報道
在蛇年春晚上扭秧歌的宇數科技、讓英偉達都爲之震驚的DeepSeek,兩大中國科技企業掀起了春節期間全球範圍內的大討論。就在節後第一個交易日,DeepSeek掀起漲停潮,華爲昇騰、雲計算、AIGC概念大幅高開……
可見,科技“春雷”炸響之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產業版圖,能否建成具有21世紀時代特徵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決定了能否在未來發展和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始終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廣東,已然感知到全球科技產業體系變革的引擎隆隆。農曆新年上班第一天,廣東“新春第一會”如約而至。大會提出,中國已經顯示出引領時代浪潮的全新氣象,廣東更應該在百舸爭流中奮力爭先。“我們要主動作爲、前瞻佈局,全面優化升級產業體系,衝出中低端、搶佔制高點、致勝新賽道,以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托起一個勇立時代潮頭、不斷向新向上的新廣東。”
廣東重塑產業優勢、催人奮進的緊迫感不言而喻。今年,廣東專場設置了以“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爲主題的分論壇,集結了來自“政產學研投”多個領域的專家,探討廣東如何用好創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爲經濟第一大省在新的一年指路定錨。
一個細節頗有意思。“本來有其他工作安排,後面有空了,就趕緊過來聽聽學習一下。”分論壇開始之際,中國工程院院士韓恩厚趕在後排入座,聆聽全程討論。
他表示,作爲一名科研人員,要多瞭解政府、投資界、產業界等各行各業人士關於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看法,大會釋放的信號對科研機構未來的研發佈局很有啓發,倍感信心。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春節期間,網上充斥了大量有關DeepSeek的消息,國外對此事給予很高的評價。”佳都科技集團董事長劉偉表示,DeepSeek的成功經驗帶來了三點啓發,一是證明了中國人工智能在基礎業務模型、算法模型上有能力跟全球並駕齊驅,二是中國的基礎人才跟基礎教育已經趕上海外一流院所,三是中國在基礎大模型發展起來後,疊加數據的豐富資源,有可能在人工智能產業的技術領域與美國保持一定的平行水平。
可見,深耕人工智能產業的DeepSeek掀起了全球科技界與產業界的熱議,再次證明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下,推動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謀篇佈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已然成爲重點建設的戰略領域。
在這方面,廣東亦有所佈局。2024年9月,廣東對外發布《關於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行動方案》,提出要瞄準未來網絡、通用智能、生命與健康、低碳能源、先進材料、未來空間和量子科技等七大重點領域,構建廣東未來產業發展體系。
而在全球供應鏈重構的背景下,廣東如何應對產業的快速迭代?以廣深爲核心,以廣深港、廣珠澳“雙廊”爲主軸,其餘各地市特色發展的未來產業“兩核雙廊多極點”發展空間佈局藍圖,正在廣東鋪展開來。
前不久,廣州提出構建“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就包括未來網絡與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等六個未來產業。深圳則發佈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空間佈局規劃,佈局20個先進製造業園區和20個科技創新集聚區。
不過,要匯聚形成生機盎然的“產業之林”,廣東的秘訣則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展如雨後春筍般拔節生長的“企業之樹”。當前,廣東擁有1900多萬戶經營主體、830多萬家企業,正在實施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十百千萬”計劃,努力造就50家科技領軍企業和100家鏈主企業、10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0000家專精特新企業。
億航智能首席運營官王釗表示,創新有很多種方式,比如模式創新、產品創新、方法創新等,但億航智能成爲全球首個三證合一的eVTOL企業,堅持的是不斷滾動、不斷造血的差異化創新,像低空領域,如果每家公司都保持在細分賽道的差異化創新,企業就有活力把低空產業“蛋糕”做大。
就低空產業來說,廣東已匯聚了全國超30%的產業鏈企業,展現出強大的產業集聚效應,低空經濟產業格局正逐漸清晰。接下來,廣東還計劃打造 “1+3+N”低空經濟發展平臺,致力於完善低空智慧物流、城市空中交通、航空應急救援等體系。
作爲深耕廣東低空產業鏈飛行安全保障重要一環的企業,廣東納睿雷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包曉軍表示,廣東低空產業蓬勃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得益於政府對低空產業鏈和低空基礎設施的全力支持和持續投入,企業一直在加大各式各樣的綜合傳感器的研發投入,爲廣東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但從全局看,讓衆多企業看好廣東、紮根廣東、深耕廣東,在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擔綱大任的理由更多還是緣於這裡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基礎。當前,廣東擁有製造業所有大的門類,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一體發展,成長出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羣,新經濟增加值佔比1/4強,高技術製造業佔比近1/3,2024年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48%。
“廣東集聚了優秀的衛星互聯網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團隊和研究機構,包括芯片製造、電子元器件、智能製造等領域,整體衛星互聯網生態鏈非常完備,有很多企業參與其中,這是廣東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上海垣信衛星副總裁董立虎表示,目前商業航天正蓬勃發展,在發射資源上完全處於需求大於供給的階段,廣東利用好自身優勢整合發射資源,對加快整體衛星互聯網產業建設非常重要。
產業發展需要多要素支持
儘管對於廣東來說,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是有着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但企業走向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技術路線明晰、商業模式成熟、科創成果落地,仍需要廣東多方位的要素支持。
“創新一定是有風險,也一定有價值,但資本投資是有成本的,所以是動態平衡的過程,在科技創新投入中,要有敢於冒險的勇氣,也要有創新意識。廣東既有發展土壤的資本,也有特別優厚的營商環境,相信廣東的科技創新一定是走在最前面。”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董事長左丁表示。
近年來,廣東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打造“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圍繞完善全過程創新鏈,廣東各地市積極行動,亮實招、出硬招,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爲高質量發展築牢支撐。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陶永欣表示,深圳已形成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的創新生態體系,政府將圍繞創新生態體系建設,從資金、政策、場景、設施、平臺等方面持續發力,更好服務企業、人才來深圳創新創業。接下來,深圳將圍繞基礎研究、科研平臺建設、人才吸引、降低創新創業成本等方面繼續加大力度,提升城市在創新方面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持續產生高質量的科技創新供給,深圳已落到實處。去年12月,廣東省新型光電材料與成像器件中試平臺在河套深圳園區正式啓動,這將進一步填補河套合作區在成像器件驗證測試領域的空白,提升廣東在光電成像器件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南方科技大學前沿與交叉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權澤衛作爲該中試平臺的建設者,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至少200多家科研機構,盛產前沿的原創性科技成果,但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品應用階段時,會遇到大量的困難,同時企業新一代的產品研發和投入也需要中試平臺,避免一些重複投資,增加研發效率,因此建設該中試平臺可以讓科研院所和企業進行充分交流,推動大灣區成爲科技領域高地,快速推動新產業新技術落地。
不過,權澤衛同樣表達了科技創新對金融“活水”的強烈需求。“實際上我們去年開始建設中試平臺以後,遇到最大的困難是落實建設資金相對比較困難,因爲這是公益性的、服務性的平臺體系。廣東的基礎科研創新規模非常大,但在中試環節是個瓶頸,希望能成立科技中試平臺的專項資金,把瓶頸打通,加大對產業端和需求端的交流。”
事實上,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爲企業和科研院所營造更好的創新環境,少不了科技金融的支撐。過去一年,廣東加快落實“科技創新再貸款”政策,出臺“科技金融15條”,科技信貸餘額增長23%,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突破3000億元;全年全省科技保險爲科技企業提供風險保障預計超3.8萬億元。
粵科金融董事長林浩鈞表示,創新始於技術,成於資本,粵科金融正與廣東多所高校、科研院所成立基金,注入金融活水支持廣東科技創新發展。“企業有創新力、操縱力、競爭力,用廣東話來說就是‘一魚三吃’,魚頭煲湯,魚肉匹配,如果來‘煮粥’會使得廣東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競爭力更強,因此富有活力的投資機構將對廣東科技創新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