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陳前軍:驗證中醫底層邏輯尤爲重要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李佳英 廣州報道

“中醫藥作爲國際上兩大醫學體系之一,在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命長度和拓寬生命寬度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緩解化療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方面表現出色。”在“珠澳琴 一家親”天灸文化進琴澳活動期間,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院長陳前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近年來,《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爲中醫藥發展指明瞭方向,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正在全面推進中。珠海市近來動作頻頻,在上述活動中,珠澳琴職工中西醫融合特色醫療服務中心簽約儀式珠同步舉行。更早之前,7月8日,珠海市政府與廣東省中醫院簽訂《合作共建“中醫藥一條街”戰略合作協議》,借用中醫藥這個“聚寶盆”,探索增進人民健康、探索健康消費和可持續消費的更多場景。

與行業趨勢緊密相連的,是大衆對中醫優勢認知的日益加深,健康觀念正悄然轉變。陳前軍進一步表示,其實,中醫藥在術前調理與術後康復中均發揮關鍵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多患者選擇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手段,這也反映了民衆逐漸認可中醫的優勢。在此背景下,驗證中醫底層邏輯、完善支付體系等,能進一步促進中醫現代化進程。

驗證中醫底層邏輯

目前不少年輕人將中醫誤解爲玄學,陳前軍表示,中醫理論存在其科學性和實踐性。正如可以通過爐子的外部現象來判斷爐內水的冷熱狀態一樣,傳統的中醫思維是是觀察外在表現來推斷內在狀態。當然,這一傳統的推斷方法正在被各種組學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所關注,不久的未來將可能被部分甚至全部替代。

陳前軍進一步闡述,中醫理論實質上是一種系統論,它更側重於從宏觀角度觀察人體狀態,如乏力、口乾等症狀均是內部問題的外部反映。以腫瘤爲例,中醫強調關注體內環境對腫瘤發展的影響情況,認爲調整和改善人體內部環境是防治腫瘤的關鍵。

“在複雜的人體系統中,不必過分追求嚴格的因果關係,而應重視現象之間的相關性。譬如關注中藥治療後症狀是否改善,就可以推斷其人體內環境是否被調整。” 陳前軍表示,中醫治療理念中的“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即根據症狀表現來調整治療方案,而非機械地追求某種固定方案。“這種辯證論治的思維方式,正是中醫獨特之處,也是其能夠歷經千年仍具生命力的原因。”

中西醫的治療模式也存在本質差異,在陳前軍看來,例如腫瘤治療,西醫傾向於採用手術、化療等直接對抗方式來達到治療效果,這個思維有點像“國際象棋”;而中醫則是選用非直接對抗性的治療手段,來促進身體的自然恢復,這個思維有點像“中國圍棋”。從治療理念來看,中醫不僅關注疾病本身,更重視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

目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以患者爲中心的醫療理念日益受到重視,例如國際醫學界近幾年在腫瘤治療領域提出“淨獲益”概念。陳前軍強調,這與中醫強調個體生命體驗的思路相通。

儘管古籍關於適宜體內環境的描述難以用數值精確界定,但現代科學技術提供了新視角。如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將中醫治療方式明晰化?陳前軍表示,目前有幾種模式都在發展:一是確認中藥的效用物質基礎,再實現活性成分提取,這種模式側重於單一成分的分離與應用,如青蒿素。二是通路探索,因爲許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並非由單一基因或信號通路導致,而是多基因、多靶點共同作用的結果,若簡單地提取活性成分可能無法全面解決問題,因此運用多種單體進行配伍,形成中藥單體複方。三是基於多組學數據進行疾病相關性分析,構建疾病相關多組學模型,再基於分子對接技術、網絡藥理學技術或分子本草數據庫創新中藥複方。不管哪種方式發展,其最終的評價還是療效說話,機制再清晰,沒有療效不行。

此外,陳前軍還強調了未來的研究方向還應側重藥物的質量控制,利用質譜技術等提高中藥成分的準確性和穩定性。同時,還需探索更多幹預方法的底層邏輯、完善中醫理論體系,以推動其現代化進程。

完善支付體系,發揮中醫藥優勢

目前,中西醫融合的治療思路逐漸被更多人認可。在部分治療領域,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手段已經廣泛應用。

“以乳腺癌治療爲例,在手術前的準備階段,針對患者因焦慮、緊張而產生的氣滯等問題,中醫採用疏肝理氣的方劑、刮痧、沐足等方法,幫助患者調整身心狀態。相比西醫常用的安定類藥物,中醫的干預手段更爲柔和,沒有潛在的藥物依賴性和副作用。”陳前軍指出。

在術後恢復期,陳前軍認爲中醫同樣能發揮重要作用。例如,針對患者因麻醉藥物和手術創傷導致的乏力、疲勞綜合症以及食慾不振等問題,中醫通過整體調理,幫助患者恢復體力,增強食慾,提高生活質量。

陳前軍指出,中西醫結合並非簡單地疊加兩種醫學體系,而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中醫與西醫的優勢,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尤其是提高患者的生命長度,還有生命的寬度與厚度,即提升個體生命體驗的豐富度和感受的深度。然而,目前中醫高質量發展面臨進一步完善支付體系與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挑戰。

“當前醫保支付體系主要解決了基本醫療需求,即覆蓋了生命的長度,但對生命的寬度與厚度方面的覆蓋仍有不足。改善個體的健康狀態又是中醫的優勢所在,期望未來能在醫保體系之外,探索建立包括中醫藥在內的商業支付體系,以及通過其他保險和補充基金來豐富醫療保障層次。”陳前軍指出,進一步完善支付體系後,中醫藥能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方面發揮更多作用。

在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陳前軍認爲針對傳統療法的具體保護機制仍有不足。以鍼灸療法爲例,鍼灸技術本身是一種傳統的、廣泛傳播的醫療手段,即使發現了對治療某種疾病有顯著療效的新穴位組合,這種“穴位配方”也難以通過現有的專利制度進行知識產權保護,也難以直接轉化爲經濟回報。此外,以往中醫傳承多依賴於師徒間的口傳心授和經驗的積累,這種“傳幫帶”的模式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這導致中醫藥在現代化進程中存在一大挑戰,即如何對中醫藥的知識產權進行有效保護,以激勵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其中,並確保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陳前軍指出,如何在尊重和保護中醫藥傳統知識的同時,又能激勵創新並促進中醫藥的現代化發展,即構建完善的中醫藥“商業驅動機制”成爲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