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退休改革文件落地,養老、托育配套建設提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陳潔 廣州報道9月1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批准通過了《國務院關於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辦法》(下文簡稱“《辦法》”)。

根據《辦法》第九條,“國家建立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

這是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相關配套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3年年末,我國人口14096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08萬人。其中,全年出生人口902萬人,出生率爲6.39‰;死亡人口1110萬人,死亡率爲7.87‰;自然增長率爲-1.48‰。60週歲及以上人口數達到29697萬人,佔總人口比重21.1%。

我國人口“一老一小”問題凸顯,如何解決好這些問題,是延遲退休改革的重要一環。

“做好養老服務,事關億萬百姓福祉,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任務。民政部將不斷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加快推動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成熟定型。”9月13日下午,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舉行新聞發佈會,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在發佈會上表示。

配套建設提速

9月10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上,民政部部長陸治原作《國務院關於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和改進失能老年人照護工作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養老報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作《國務院關於推進托育服務工作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托育報告》)。

根據《養老報告》,截至2023年底,全國城市新建居住區配建養老服務設施達標率爲87.18%,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建設養老牀位32萬餘張,累計安排1.3萬多套公租房免費用於養老服務;全國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達40.4萬個、牀位823.0萬張,分別比2012年增長7倍、1倍多。

此外,截至2023年底,全國養老機構護理型牀位佔比提升至58.9%,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養老機構收住的老年人中67%爲失能老年人。

《養老報告》指出,隨着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高齡化、空巢化問題日益突出,失能失智、慢性病老年人佔比逐年攀升。第五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失能老年人約3500萬,佔全體老年人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總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帶病生存時間達8年多。

這對於我國養老產業發展,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

具體來看,《養老報告》針對養老立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養老服務經費、養老服務人才、養老服務新質生產力等多個方面,都提出了具體的發展方向。

比如,立法方面,《養老報告》提出,包括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法立法進程,將失能老年人照護相關重要制度安排納入法治軌道。

養老服務經費方面,《養老報告》提出,研究推動養老服務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以失能照護爲重點,建立穩定的多渠道養老服務經費投入機制。

在養老服務人才方面,《養老報告》提出,着力擴大養老護理員穩定來源,支持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養老服務人才供給不足地區與勞務輸出大省開展勞務協作,注重吸納脫貧人口和防止返貧監測對象到養老服務崗位就業,促進養老服務人才跨地區有序流動。

此外,《養老報告》提出,推動照護機器人、腦機接口、人工智能等產品研發應用,爲老年人視力、聽力、記憶力、運動控制力等功能退化缺損提供智能科技代償,輔助和代替人力照護。

從我國的人口格局來看,“一老一小”問題中,“一小”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其中建設足夠完善的托育配套體系,是降低養育成本、提升生育率的一個重要環節。

按照相關安排,到2025年,我國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託位數將達到4.5個。然而,根據《托育報告》,截至2023年底,全國千人口託位數達到3.38個,共有託位477萬個,這一數字距離最終目標尚有差距。

根據《托育報告》,托育服務質量良莠不齊,不敢託、不放心的現象較爲普遍,“家庭送託難”與“機構收託不足”並存,2023年全國託位實際使用率僅爲46.7%。

爲此,要從多方面完善托育體系建設。比如,《托育報告》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招收2—3歲幼兒,提供托育服務。通過支持用人單位辦託、社區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點等方式,發展多種模式托育服務,多渠道增加供給。

此外,《托育報告》提出,進一步研究健全普惠托育服務價格形成機制,完善並落實好放寬最長租賃期限、水電氣熱實行民用價格等優惠措施,落實好托育相關稅費支持政策。鼓勵職業院校、技工院校、普通高校等開設托育服務相關專業。促進產教融合,提升托育服務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

爲延遲退休解決“後顧之憂”

近年來,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增長,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後如何更好地做好養老服務?

9月13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發佈會上,針對上述記者提問,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提出了三個重要方向:第一是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總體安排,第二是做好養老服務兜底保障,第三是擴大和優化養老服務供給。

“大力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便利、可及的養老服務。依託社區積極提供居家上門服務,在助餐、助醫、社會參與、失能照護等方面加大政策供給。要優化養老機構功能結構,擴大普惠型養老服務,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通過多措並舉,緩解家庭養老壓力,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服務需求。”唐承沛表示。

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養老都是“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託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然而,隨着我國老年人口特別是高齡老年人口的增長,一些專家提出了“小養老服務”,即主要指面向失能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非醫療性的康復護理服務,更加貼近於“長期照護服務”或“長期護理服務”的概念。

中國老齡協會事業發展部(國際部)主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特聘專家李志宏認爲,按照目前我國養老服務業的政策導向,希望老年人隨着失能程度的提升,可以在居家、社區和機構之間有序轉介。

李志宏在媒體公開發表的文章中指出,以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關於失能老年人構成的結果匡算,“523”的供給格局,即50%左右的輕度失能老年人居家接受服務,20%左右的中度失能老年人在社區養老機構接受服務,30%左右的重度失能老年人在社區之外的養老機構接受服務,則更加符合我國失能老年人的實際養老意願和國家養老服務政策導向。

這不僅意味着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提質升級”,也將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比如老年食堂、老年學堂,或者提供中長期照料、短期託養、居家照護等專業化照護服務等。

而在養老之外,托育也是解決延遲退休後顧之憂的重要方面。目前,不少家庭中老年人是帶娃的“主力軍”,同時一些女性因爲需要帶娃而又得不到家中老年人的幫助,不得不全職在家。在延遲退休落地之後,如何解決這一矛盾?

發展托育是關鍵一環。托育不僅僅能夠解決家庭帶娃的後顧之憂,而且也能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

北京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史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養老服務需求的增加促進養老服務業,包括居家養老、社區嵌入式養老等養老服務等形式,以及醫療保健等產業的發展。此外,隨着家庭小型化趨勢愈加明顯,代際之間照料能力減弱,對托育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這也推動了托育服務業的發展。養老和托育問題的逐步解決,將緩解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後顧之憂。

“養老和托育產業的發展將直接拉動相關消費和投資。這不僅會改變現有的產業結構和佈局,而且可以創造更多崗位,拉動大量投資,促進相關產業鏈發展。”史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