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新興經濟體仍是全球經濟主引擎

當地時間7月1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3.2%,與今年4月的預測值保持一致,預計明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3%,較4月的預測值小幅上調0.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IMF將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速均上調0.4個百分點,至5%和4.5%。IMF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沙在發佈會上表示,中國等亞洲新興經濟體仍是全球經濟主要引擎。

與4月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相比,許多國家今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長意外提速,而日本和美國的經濟增長則出乎意料地明顯放緩。對比之下,在服務業活動改善的帶動下,歐元區經濟有望出現回升。

具體來看,在經歷2023年的強勁增長後,美國經濟不斷顯現降溫跡象。IMF預計,美國今年的經濟增速爲2.6%,較4月的預測值下調0.1個百分點。根據美國商務部此前發佈的數據,今年一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率計算增長1.4%,增幅較去年四季度明顯收窄,這也是2022年春季以來美國的最低季度增長率。同時,IMF稱,隨着勞動力市場降溫和消費放緩,美國經濟增速將在明年放緩至1.9%,預計到明年年底,經濟增速將逐漸放緩至潛在水平。

歐元區的經濟活動似乎已經觸底回升,IMF預計,今年歐元區經濟增速將出現0.9%的小幅回升,與4月預測值相比上調0.1個百分點,此外,得益於實際工資上漲帶來的強勁消費,以及在今年貨幣政策逐步放鬆背景下,金融環境寬鬆帶來的投資增加,IMF預計,明年歐元區經濟增速將上升至1.5%。但不可忽視的是,製造業疲軟現象在歐元區依然存在,這將導致德國等國的經濟復甦進程緩慢,IMF預計,今年德國經濟僅增長0.2%。

此外,日本因受今年一季度暫時性的供給擾動,以及私人投資疲軟等因素影響,經濟意外出現負增長。IMF預計,今年日本經濟將增長0.7%,與4月預測值相比下調了0.2個百分點。

相比之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則小幅上調,IMF預計,今明兩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都將增長4.3%,均比4月的預測值上調0.1個百分點。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仍是全球經濟的主要動力,其經濟增速在今明兩年分別上調至5.2%和4.9%。其中,得益於今年一季度私人消費反彈,以及出口表現強勁,IMF將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速預測值上調至5%。

除經濟活動外,世界貿易也在今年上半年企穩回升,其中,亞洲地區的出口較爲強勁,尤其在科技領域。IMF預計,2024年至2025年,世界貿易增速將恢復至每年3.25%左右,再次與全球GDP增速保持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貿易曾在2023年幾近停滯。但由於製造業仍然低迷,世界貿易在今年一季度提速後,預計將有所放緩。儘管跨境貿易限制措施大幅增加,損害了地緣政治距離較遠陣營之間的貿易,但預計全球貿易佔GDP的比率將保持穩定。

此外,在通脹方面,雖然全球通脹將繼續下行,但勢頭正在放緩。根據IMF的預測,今年全球通脹率將從去年的6.7%放緩至5.9%,大致有望實現軟着陸。但在一些發達經濟體中,服務業通脹正阻礙降通脹取得進一步成果,這使得貨幣政策迴歸常態的過程更加複雜。在貿易緊張局勢升級和政策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通脹上行風險有所增加,使利率在更長時期內將走高。

總體而言,經濟前景面臨的風險保持平衡,但一些短期風險越發凸顯。

一方面,如果發達經濟體抑制通脹進展不力,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各國央行可能需要將借貸成本維持在更高水平、更長時間。這不僅將威脅全球經濟增長,加劇美元上行壓力,還將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產生負面溢出效應。

然而,IMF表示,由於勞動力市場的逐步降溫,加上預期的能源價格下跌,2025年底前,總體通脹將回歸至目標水平,不過,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預計仍將持續高於發達經濟體,且通脹的下行速度也較慢。但由於能源價格下跌,部分處於中位水平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已接近新冠疫情前的水平。

另一方面,公共財政的惡化讓許多國家相比疫情前所預見的更加脆弱。當務之急是逐步重建財政緩衝,同時對最脆弱的羣體提供保障。

“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不僅侷限於財政領域,多邊貿易體系的逐漸瓦解也是關鍵問題。”古蘭沙表示,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實施單邊關稅或產業政策措施,這些措施是否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值得懷疑。不完善的貿易體系可以改善,但單邊措施的激增會扭曲貿易和資源配置,削弱經濟增長,降低生活水平,並且使應對氣候轉型等全球挑戰的政策更加難以協調。

古蘭沙強調,針對這一問題,應重點關注以可持續的方式改善中期增長前景,包括提高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資源配置效率,提供更好的教育機會,開展更快、更綠色的創新,以及建立更強有力的政策框架。多邊合作始終是確保人人享有安全以及繁榮的經濟的唯一途徑。(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