瘂弦辭世震驚文壇 作家陳義芝憶:他教會我癡迷於挑戰難度

詩人陳義芝憶已故詩人瘂弦,「教會我癡迷於挑戰難度」。本報資料照片

重量級文學家瘂弦逝世震驚各方,昔《聯合報副刊》後輩、作家陳義芝今接受訪問表示,事情發生突然,還沒來得及靜下來想,但憶起與瘂弦共事的過往,他提到,瘂弦着迷於挑戰困難,因而也影響了自己「癡迷於挑戰難度」的信仰。

陳義芝說,自己一直和瘂弦的女兒有聯絡,「雖然知道他的狀況不好,但沒想走得那麼突然」,不過瘂弦最後走得平靜、晚年生活充實,家庭倫理之情也很圓滿,沒有太多遺憾。

陳義芝回憶與瘂弦相識的過往,當年他20歲,於文藝營與瘂弦認識,後來被瘂弦找進《聯合報副刊》,一待就是26年,從編輯、副主任,到接任瘂弦的位置,他一路跟着瘂弦一邊學、一邊做。他指,瘂弦傳授給他的「心法」是後來能夠沉着面對紙本媒體蕭條的一大重點。

陳義芝說,瘂弦教他文學媒體怎麼經營、文學的品味如何養成,也在紙本媒體的經營有一套「心法」,這套「心法」讓他知道文學永遠無窮無盡,不能自我滿足、畫地自限,不只要面對困難,更要「癡迷」於挑戰困難。

他說,在主編工作的10年間,遇到報紙最低迷的時期,在這段關鍵的轉變期,他能夠不驚慌、度過難關,都是瘂弦的功勞。自己主編《聯合報副刊》10年時間,若稍微有一點成績,都是師承瘂弦的啓發。

講起瘂弦對臺灣當代文學的影響,陳義芝也說,瘂弦在短短10年左右的創作期間,就樹立了其在文學界的高峰,這是非常難得的事。瘂弦的筆觸有戲劇性、想像力,更有其自身對語言的開發。另,瘂弦流亡學生的身分,也讓他對苦難有切身的感觸,從他的詩作便可感覺其對小人物的同情。

「瘂弦難得的文學稟賦,和他對現實人生的悲憫同情,造就了他在文學界的高度」。陳義芝說,瘂弦不只天賦異稟,更是認真的追求者,早年流亡的生活,讓瘂弦在學生時期沒辦法接受完整的教育,但他年輕時大量抄寫古今中外的書籍,透過自己的鍛鍊,將其稟賦與語言能力完美結合,成就現在影響後世甚遠的瘂弦。

陳義芝說,瘂弦不只對當代文學有巨大影響,對文壇人才的培育也功不可沒,之於臺灣文學發展有極深遠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