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求醫無門 「不敢再治骨鬆」

牙科醫師推測,全臺約有三、四百萬骨鬆患者,因年紀較大,患者通常合併有牙口問題,卻因爲施打抗骨吸收的保骨針劑,牙科治療若不特別留意,恐因拔牙、植牙引發嚴重副作用,成爲牙科人球,圖爲示意圖。記者曾原信/攝影

骨鬆患者成爲基層牙科診所的燙手山芋,施打骨松針劑多年的趙女士,近期因牙痛至住家附近牙醫診所就醫,醫師診斷爲「蛀牙」,但因蛀牙位置深,最後可能沒辦法做根管治療,得拔牙處理,原本準備安排療程,但趙女主動告知自己是骨鬆患者後,牙醫卻不願幫她治療,最後靠家人介紹轉至北部醫學中心求診。

另一名患者是施打骨松針劑逾八年的胡女士,新冠疫情期間因牙牀劇痛、齒牙鬆動,在住家附近牙科診所照X光檢查,找不出原因,來回拖了數個月,至醫院檢查才發現是植牙處發生齶骨壞死。胡女爲就近治療,找了一間牙醫診所求治,但牙醫認爲她的狀況複雜「不敢處理」,後續以診所缺乏設備爲由,要胡女到醫學中心就醫。

臺大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李正喆說,太多骨鬆患者因求助牙科診所遭拒,不僅加深對牙科治療的恐懼,也不敢再用骨松針劑。

李正喆認爲,應鼓勵骨鬆患者積極接受骨鬆治療,同時也需要教育牙科醫師,如果有合適的治療計劃,如分階段植牙、拔牙後,傷口儘量完全縫合,可幫助減少骨位移及縮小傷口,或提前投以抗生素,都能降低齶骨壞死發生機率。

臺北醫學大學骨科部醫師王柏堯表示,骨科醫師在開藥前,通常會請患者先處理牙口問題後,再開始用藥,若治療過程中需接受牙科治療,會建議停藥三至六個月後再拔牙、植牙,能大幅降低副作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