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冠次輪爲何潰敗?外援少、賽程密只是表象,比賽少、板凳薄纔是關鍵

記者寒冰報道 國慶假期期間,中超三強在亞冠精英聯賽第二輪的潰敗引發了不少爭論,近期三強在聯賽、盃賽和亞冠,特別是連同18強賽的四線消耗,的確是潰敗的原因之一。但本質上,三支球隊其實是將中超比賽強度、數量不足,以及板凳深度單薄的致命弱點暴露無遺。

三支中超球隊在密集賽程中所打的比賽,從內容強度到數量都無法與日韓球隊相提並論,真實情況是,過於重用一套陣容、板凳深度不夠,讓球隊無法像日韓球隊那樣在多線作戰時表現從容。充分鍛鍊新人、儘可能縮小主力與替補球員之間的實力差距,是多線作戰的球隊在日常聯賽中最基本應該做到的,如果想在亞冠賽場有成績追求,中超球隊必須有這樣的思路。

全新的亞冠精英聯賽,正因爲“精英”兩字,意味着相比舊版亞冠對手實力更強,出線難度更大,也更能檢驗球員所在聯賽的真實實力和球隊的板凳深度。在外援政策不佔優的情況下,如果中超征戰亞冠精英聯賽的球隊不能加速球隊的新陳代謝、提升球員實戰能力和體能,像日韓球隊那樣縮小主力與替補球員之間的實力差距,未來中超球隊在亞冠精英聯賽的前景恐怕不容樂觀。

提升球員實戰能力和體能,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增加比賽數量,以賽代練。目前中超聯賽的整體比賽質量本就不如日韓,淨比賽時間、球員場均跑動距離、對抗等數據全面落後,就連比賽數量都不如對手。

K1聯賽常規賽+季後賽多達38場,J1聯賽20支球隊合計也有38場,但日本國內有兩項盃賽。J1球隊單賽季至多可參加54場比賽,包括聯賽38場,聯賽盃9場,天皇杯6場以及1場超級盃。K1球隊單賽季至多可參加44場比賽,聯賽38場,足協盃6場。但中超球隊單賽季至多隻能踢36場比賽,聯賽30場,足協盃5場和超級盃1場。

比賽數量大幅落差很難讓球隊充分輪換,也導致球隊過分依賴主力球員,多線作戰難以應對。

輪換球隊班底方面,K1聯賽做得最徹底。浦項制鐵聯賽至今出場超1000分鐘球員多達15人,只有4人是超過2000分鐘的絕對主力。蔚山HD和光州FC出場超1000分鐘球員均爲14人,光州FC有4人超過2000分鐘,蔚山HD僅2人。J1聯賽神戶勝利船聯賽至今出場超1000分鐘球員15人,8人超過2000分鐘;橫濱水手出場超1000分鐘球員14人,5人超2000分鐘;川崎前鋒聯賽出場超1000分鐘球員13人,5人超2000分鐘。

相比之下,上海海港出場超1000分鐘僅11人,其中超2000分鐘多達5人,還有1人接近2000分鐘;上海申花出場超1000分鐘僅13人,其中4人超2000分鐘,1人接近2000分鐘;山東泰山出場超1000分鐘僅11人,無1人超2000分鐘,主要是因傷病太多。雖然中超比J1和K1聯賽都少踢6輪,但中超三強出場時間的人數充分證明其對主力球員的過分依賴。

中超想要改變與日韓球隊對抗主客場的落差,增加比賽數量、加速球員新陳代謝和增加板凳厚度都是努力方向,否則未來的亞冠精英聯賽還將更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