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市場縫隙,拋棄規模情節!多家大中型銀行不再追求信貸“同比多增”

在近期召開的中期業績會上,多家大中型銀行已不再設置信貸增長目標或者強調信貸同比多增,取而代之的是“合理增長”、“不刻意追求規模的增長”、“拋棄規模情節”等表述。究其原因,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的背景下,信貸增長面臨挑戰,一味強求貸款多增可能會造成資金空轉。

考慮到信貸佔比大、收益相對較高,如何保持貸款平穩增長仍是各家銀行面臨的問題。據界面新聞記者梳理,上市銀行的應對包括優化資產結構、優化信貸結構及尋找新的增長點,一國有大行提出“尋找市場縫隙”的策略。

拋棄規模情節

商業銀行一般會在歲末年初制定信貸投放計劃。有時會在業績會上披露當年新增信貸計劃投放量或者貸款增速目標,總體是“同比多增”的要求。但今年以來,出現前述表述的大中型銀行已非常之少。

今年4月的業績會上,僅有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兩家銀行對外披露信貸增長目標。當時招行披露的信貸增長目標爲8%-9%。在近期舉行的中期業績會上,在回答投資者關於“招行是否會維持這一增長目標”的問題時,招行管理層並沒有給予明確迴應。

招行行長王良回覆稱,貸款業務既受到當前有效信貸需求不足、貸款定價下行以及 LPR 調整因素的影響,也受到有效需求不足導致同業競爭加劇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招行要保持定力,理性發展,防控風險,遵循“質量第一、效益優先、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的原則。

財報數據顯示,6月末招行貸款和墊款總額67478.04億元,比去年末增加2400億元,相比2023年同期少增600多億元。

再如,興業銀行管理層4月在業績會上表示,興業銀行今年安排了5000億元的貸款指標,該投放目標對應的信貸增速目標爲9.2%。財報數據顯示,上半年該行貸款較上年末增加2081億元,增長3.8%。

“從三季度開始,市場的貸款需求逐步萎縮,這個現象比較明顯。因此下半年信貸投放的關注點不再是規模上多不多,而是質量上好不好。貸款投放的重心,主要是在優化結構和加強定價管理,不會去刻意追求規模的增長。”該行管理層表示。

中信銀行行長劉成也表示:“近幾年來,我們特別強調不能以風險下沉換取短期收益,不能以損害風險抵禦能力來換取利潤增長。客觀來說,目前我們的資本情況、息差情況、營收情況,是有條件允許我們把發展速度放快一點,規模再做大一點,但我們沒有這麼做。我們要追求高質量的增長,不能簡單地以量補價、以價補量,以量補價是懶路,以價補量是險路,只有量價平衡纔是出路。”

國有大行則模糊表述爲“合理增長”,不再強調“同比多增”。工行副行長徐守川表示,下半年要推動貸款總量穩健合理增長,並結合市場需求形勢,合理把握貸款計劃目標,保持工行的市場競爭優勢,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行業的引領能力。

中行副行長林景臻表示,下階段中行將繼續圍繞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謀篇佈局,保持信貸總量與客戶需求科學匹配,促進信貸合理增長,更加註重結構優化、質效提升和均衡投放。

對於下半年信貸投放計劃,建行、農行的表述也是“合理增長”。財報數據顯示,四大行上半年新增信貸相比去年同期也出現明顯回落,如有“宇宙行”之稱的工行今年上半年境內分行人民幣貸款增加 1.74 萬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少增2500億元。

交行方面,該行副行長殷久勇在該行業績會上表示,全年信貸投放維持年初的計劃不變,人民幣各項貸款增量目標與2023年貸款的實際增長量基本一致,貸款的增幅目標受餘額基數的影響,略低於去年的水平。此外,要穩妥地把握好節奏和進度,保持貸款投放的平穩、均衡、可持續,助力社會穩定預期,保持信貸投放節奏總體平穩。

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交行新增信貸6621億元,而今年上半年新增3106億元,不到去年全年的一半。考慮到銀行業“四三二一”的信貸投放節奏(一至四季度信貸投放規模分別佔全年的40%、30%、20%、10%),交行今年信貸增長規模和去年持平難度不小。

界面新聞記者瞭解到,銀行業不再強調信貸同比多增的原因在於當前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當前傳統上高度依賴於信貸資金的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等貸款“大塊頭”逐漸調整,個人按揭、消費信貸需求不足,而科技創新等新動能領域貸款需求短期內難以完全接續。一位業內權威專家表示,一味強求“同比多增”,並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反而可能造成“虛增”、“空轉”。

此外,盤活存量的工作更重要。去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盤活被低效佔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工行披露,上半年工行從低效率存量信貸中移位再貸金額超過2萬億元,該規模已超過同期新增量(1.7萬億)。

交行行長張寶江表示,今年以來,央行進一步強調,總量適度,節奏平穩,着力盤活存量,提升資金運營效率,信貸增速和擴表強度延續回落,經濟輕型化和產業升級的信貸需求仍較弱。這要求商業銀行拋棄規模情節,優化信貸和融資結構,提升資金運行效率。

“尋找市場縫隙”

Wind數據顯示,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銀行新增信貸9.22萬億,相比2023年同期少增2萬億,六家國有大行均同比少增。從結構上看,銀行信貸呈現對公增長放緩、零售疲弱的特點。

央行數據顯示,上半年居民部門新增信貸1.46萬億,相比2023年同期少增1.34萬億,相比2021年同期少增4萬億;企業部門新增信貸11萬億,同比少增1.8萬億,相比2021年同期多增2.6萬億——企業部門新增信貸佔比大幅提升。

“現在大家其實可以看到,不同銀行的同質化競爭非常厲害,其實市場的有效需求沒有那麼蓬勃,在這個過程中各家銀行獲取資產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平安銀行行長冀光恆表示,“股份行受國有行、城商行兩頭擠壓,面臨更多的挑戰。”

如何應對有效信貸需求不足?

據界面新聞記者梳理,主要有三:一是優化資產結構。招行行長王良表示,在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我們要積極加強債券投資,包括金融債、利率債、信用債等,彌補信貸投放不足帶來的缺口。同時,我們還會加強一些非銀行類金融機構的資產配置,既保持短期資金的收益,也保持安全性和流動性。

二是優化信貸結構。期限上,提高中長期信貸佔比;結構上,對公重點投向“五篇大文章”領域,零售主要積極服務消費品以舊換新、持續挖掘重點客羣及合作場景。

工行副行長徐守川表示,要積極把握經濟升級中的投資機遇,適度加大項目類等中長期貸款的投資力度,努力將貸款收益水平穩定在合理區間。

中行副行長林景臻表示,對私方面,將繼續加大房貸投放力度,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積極服務消費品以舊換新,持續挖掘重點客羣及合作場景,推動非房消費貸款擴面增量。對公方面,將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等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

三是挖掘新的信貸增長點。交行行長張寶江表示,雖然當前市場需求仍顯不足,但新模式、新業態和新消費增長點也在不斷涌現,出口市場進一步多元化。我們將緊跟市場大勢,拓寬獲客渠道,提升客戶貢獻和業務回報。

“現在信貸優質資產競爭非常激烈,近幾個月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比較疲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來一個方向,叫作尋找市場的縫隙。”郵儲銀行行長劉建軍稱。

劉建軍解釋道,我們通過調研發現,信貸需求不足很多是因爲金融供給側做得不夠好,有很多跨行業、跨資本、跨區域的企業,他們迫切需要得到銀行更綜合、更貼合的服務,所以我們想通過加大尋找縫隙的能力,找到量價險平衡的資產,爲此我們推出了“十大縫隙”,指導全行尋找量價險均衡發展的客戶,而且已經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