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中華文脈 感悟厚重歷史

本報記者 高 炳

閣藏秦嶺,文濟華夏。

4月6日下午,馬英九率臺灣青年一行乘車抵達西安國家版本館(中國國家版本館西安分館)。4月春和景明,巍巍秦嶺圭峰山下,高臺築閣,次第錯落,山環水繞,亭臺相映。遠遠望去,浸染漢唐建築風貌的文濟閣大氣磅礴。

盛世修文,典籍永存。走進保藏區洞庫,大家立即被眼前的中國國家版本總分館臻選藏品所吸引。

展桌上,明內府寫本《永樂大典》卷2268—2269冊映入眼簾。輕輕翻開,仔細端詳,微微泛黃的紙上,繕寫工整、繪製精美。據介紹,這本“湖”字冊的發現,使得已知存世的12冊24卷“湖”字冊卷數全部相連,意義重大,極爲難得。

移步向前,看到桌上的明藍格抄本《使琉球錄》,大家不禁輕聲驚歎,俯身上前辨讀。書中記載:“十日,南風甚迅,舟行如飛,然順流而下,亦不甚動。過平嘉山,過釣魚嶼……十一日夕,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

這段文字清楚表明,到古米山(即久米島)才入琉球境內,釣魚島在當時已經屬於中國。

“這是我們研究釣魚臺(島)的人一定要讀的,從古籍裡面證明了釣魚臺(島)是不屬於琉球的。”馬英九說,他曾在牛津大學看過相關資料。

不遠處,則是文淵閣《四庫全書》底本《公是集》。翻至《天台山記》一頁,中國國家版本館館長劉成勇談起與此地有關的歷史名人劉禹錫。據介紹,當年,正是遊覽此地之後,劉禹錫寫下了名篇《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成勇誦讀了一句。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馬英九笑言,“我們小時候都要背的。”

宋拓本《西樓蘇帖》、明內府刻本《大明一統志》、丁氏家藏晚清名人書札……文濟閣裡,悠悠文墨,煌煌春秋。

“今天的參觀,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剛走進來的那一面牆。全部是《四庫全書》,非常壯觀。”臺灣青年萬柄漢頗爲感慨。大家邊走邊看,尋覓中華文脈,深深沉浸在厚重的歷史之中。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馬英九說,“版本館將這麼多古籍保存完好,對於中華文明的傳播綿延,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7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