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可持續消費成爲COP29熱詞,二手交易碳減排團標和方法學正在推進|1.5°C Talk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德尚玉、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盧陶然 實習生魯榮升 巴庫、北京報道

作爲“消費促進年”的重點工作,大量舊產品特別是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回收處理問題備受關注,若處理不當,廢舊手機使用的元器件貴金屬將被浪費併成爲污染源。

近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9次締約方大會(COP29)中國角和生物圈三號解決方案館多場邊會上,循環經濟、可持續消費等話題被多次提及。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發佈的報告顯示,2020年以來,中國的二手商品交易市場規模已達萬億元體量,預計到2025年突破3萬億元。從閒置物品交易商品細分品類上看,用戶傾向的交易消費品包括家用電器、3C電子產品、服裝飾品等。

但與此同時,手機回收市場還面臨着標準體系、綜合處理能力、用戶信任等問題亟待規範。

“減少電子垃圾對環境的危害,循環二手是解決方案之一。將二手閒置物品交易納入碳普惠範疇,可進一步激勵全民踐行綠色消費理念,促進經濟社會實現綠色轉型。”近日,轉轉集團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陳曉晨在COP29中國角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隨着智能手機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大量舊手機被用戶淘汰或閒置。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年產生6億至7億部廢舊手機,2024 年上半年手機保有量超過30億臺,龐大的存量爲手機回收市場提供了廣闊空間。

與萬億級市場規模相對的是,電子垃圾產生量增長速度遠高於回收量增長速度,大量電子垃圾仍未被妥善處理,對生態環境或造成較大影響。

今年4月聯合國發佈的《全球電子垃圾監測》報告,電子垃圾產生量增長速度遠高於回收量增長速度,2022年全球僅22.3%的電子垃圾被妥善收集並回收利用。按目前發展趨勢,到2030年,預計全球電子垃圾產生量將比2022年增長33%,達到8200萬噸,而全球電子垃圾回收率將降至20%。

同時,不合規的處理方式導致每年有58噸汞和4.5萬噸含溴化阻燃劑的塑料被釋放到環境中,這一污染造成的經濟成本高達780億美元。

近年來,我國已出臺多項政策鼓勵和支持綠色消費,推動閒置物品加速流轉。

2021年,《“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出,要爲二手商品交易提供標準化、規範化服務;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的《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拓寬閒置資源共享利用和二手交易渠道”;今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要求加強再生資源高效利用,引導二手商品交易便利化規範化。

面對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性挑戰,“可持續消費——全球視角與中國行動”“循環經濟助力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外實踐”等邊會被列入COP29中國角日程,循環經濟、可持續消費等話題被多次提及,回收市場的標準體系、綜合處理能力等問題亟待規範。

在評判標準方面,《基於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量評估技術規範二手交易平臺》團體標準在2022年發佈,適用於二手交易平臺經營服務活動的碳減排量評估。

今年9月,武漢市生態環境局發佈第二批碳普惠方法學,其中《二手手機交易碳普惠方法學》發佈,適用於二手手機交易碳減排量覈算。

陳曉晨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以手機爲例,一臺新手機的生產在整個產品生命週期中會產生49kg碳排放,通過二手交易可以延續產品的生命週期,一臺二手手機便可減少25kg碳排放。至於家電、平板等商品,二手交易的效果會更加顯著。

“二手手機的方法學需要大量的基礎數據來計算全生命週期裡的碳排放量,包含了交易中每個環節的具體減排量,數據的基礎工作量非常大。”陳曉晨介紹,二手手機覈算碳減排,首先需要計算新手機的碳排放,抵消二手平臺在自身運營方面的碳排放,再計算二手交易的減排量。

陳曉晨對記者表示,碳普惠的意義在於讓企業和公衆參與到低碳減排行動中,二手交易的優點便是社會公衆都可以參與,既是小行動,又能參與到國家的“雙碳”目標。

「1.5℃ Talk」專欄介紹: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綠色金融60人論壇(GF60)在COP29上發起「1.5℃ Talk」專欄,通過專訪與對話爲行業及公衆提供關於《巴黎協定》十週年和1.5℃目標挑戰的深入見解,助力提升氣候雄心,推動行動落地。

《巴黎協定》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里程碑,其核心目標是控制全球溫升2℃以內,力爭1.5℃。去年在阿聯酋迪拜召開的COP28是《巴黎協定》生效後的首次全球盤點,全面“考覈”了全球落實《巴黎協定》的進展與差距。盤點結果表明,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再到爲脆弱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所有氣候行動領域的進展都過於緩慢。隨着《巴黎協定》簽署即將進入第十年,國際社會期待各方進一步加大行動力度,實施更嚴格的減排措施和可持續發展方案,力爭實現控制溫升1.5℃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