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行人庇護島有其必要 應完善警示

臺中北區短短兩個月內,發生16起汽車左轉自撞行人庇護島的事故。圖/臺中市第二警分局提供

車輛撞上行人庇護島事件頻傳,各地交通單位陸續接獲投訴,指出庇護島設計不良,不夠醒目成釀禍主因,還被諷爲「闖禍島」。交通學者指出,部分車輛撞上庇護島的原因,是庇護島本身設計不妥當,近期中央提供標準式的工程規範,工程單位施工前應檢視,而庇護島有設置的必要性,駕駛人應養成新用路習慣。

庇護島依「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施做,寬度宜大於一點五公尺,長度以斑馬線寬度爲準,突出路面時高度以廿公分爲宜,採屏障式緣石。庇護島具引導汽車行駛正確軌跡、在路口降低車速等作用,避免車輛太早轉向變成「切西瓜」,或視線被A柱遮蔽成爲視線死角,以致未注意行人而釀禍。

成大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陳勁甫說,庇護島在道路上屬前凸設施,工程上需有反光或標示以警示駕駛,但非所有路口的庇護島皆有反光或標示警示,過去有些地方爲求快速,會直接在原有的行穿線前,增設簡單防撞杆或水泥塊,但這些非標準作法,恐讓車輛容易撞上庇護島。

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表示,庇護島設置在行穿線退縮條件有限的路口,可能會設計在較突出路口中,若缺乏明顯的辨識標示,在夜間或照明不佳時,車輛容易因忽視撞上,甚至危及行人。

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教授邱裕鈞說,庇護島能讓車流循正常軌跡行進,有設置的必要性,只是駕駛人的習慣需要時間養成。雲林縣警方也說,駕駛人對庇護島有正反不同觀點,但有設置必要,設置可因地制宜,什麼路口該設置何種島形才安全,可再檢討。

李克聰說,政府應滾動式檢討已實施方案的績效,包括行人使用庇護島、車輛碰撞庇護島的事件等進行評估分析,進行因應調整改善機制。此外,政府也應對於行人穿越道路的需求與交通行爲更瞭解,並有因應的改善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