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從蘋果遭遇解析關稅戰的荒謬
圖/美聯社
雖然2月2日川普簽署了對中國再加徵10%關稅的行政命令,蘋果執行長庫克還是動用一切管道向川普遊說,希望蘋果產品還是可以繼續豁免關稅。川普在上一任期以蘋果加強在美國投資爲由,給予蘋果產品豁免,但這一次恐怕沒那麼樂觀。這除了對蘋果是一項重大負擔外,恐怕也對未來整個供應鏈產生重大變革。
例如一隻蘋果手機在中國的出廠成本約550美元,進入美國後被課徵10%的關稅。首先應是蘋果先繳交這55元的關稅,在不同州銷售還要再乘上該州的銷售稅。該州的銷售稅若是10%,就是增加5.5元美金的銷售稅。消費者要購買時成本就增加了60.5元,那蘋果公司怎麼處理這增加的成本?一般來說大概有三種可能,轉嫁給消費者、蘋果自行吸收,以及由供應鏈吸收。正常的情況下這三者都會承擔到這增加的關稅,只是經過一連串的議價過程後,每個人負擔比例多寡而已。
蘋果有辦法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嗎?蘋果這幾年來經常遭到批評創新不夠,新鮮感與吸引力不斷下降中,因此轉嫁給消費者的能力不斷下降中。因此,川普在2018年對中國開啓關稅戰時,蘋果執行長庫克跟川普說,這樣將危及蘋果的競爭力,而韓國三星將是最大受益者。最後川普給予在中國生產的蘋果產品關稅豁免。
蘋果有辦法自行吸收所增加的成本嗎?一隻蘋果手機的出廠成本550元,在美國的零售價格是1200美元。這650美元差價反映出其高毛利率,以此來負擔研發、行銷與運輸等費用應該綽綽有餘。但蘋果會那麼慷慨來吸收這成本嗎?素以嚴格控管供應鏈聞名的蘋果,不到最後關頭應該不會退讓。
幫蘋果負責最後組裝成品的富士康,一般估計其毛利率可能只有6~7%,不可能由他來負擔這10%的關稅,但有可能再砍代工費用。此外從日本進口的相機,從韓國進口的螢幕與記憶體,以及由臺積電供應的微處理器應該都會被要求降價。雖然臺積電的高毛利率會成爲首要議價對象,但憑其領先技術也不是那麼容易就範。
探究川普關稅政策對蘋果造成的影響,便可知道許多不合理之處。誠如之前有許多報告指出,中國在整個生產過程所創造出來的附加價值並不高,但卻因最後組裝在中國而必須扣稅,雖然形式上的租稅負擔者是蘋果公司,但誰是這關稅的最終負擔者,卻充滿不確定性。蘋果產品內部重要零組件來自中、美、臺、日、韓等國,卻因爲在不同地方組裝,便有不同的關稅待遇。川普希望產業能搬回美國生產因此對中國下重手,但依他目前的做法,生產線只要遷出中國就能避掉關稅。這也可說明爲什麼從2022年開始,美國的關稅稅率並未調降,但美國的關稅收入卻開始減少。
目前蘋果仍有7、8成回銷美國的產品是在中國組裝,未來將迫使組裝廠加速遷出中國大陸。同時未來中國若調整其產業結構,走出勞力密集的產品組裝,轉型爲重要零組件的供應國,那川普又將如何?特別是中國目前極具競爭力,附加價值也高的電池,將來大舉出口到東協進行組裝,最後再將終端產品賣到美國,就能免除川普的關稅。另外中國成熟製程晶片的競爭力也越來越強,市場佔有率也越來越大,在第三地組裝後進入美國市場。這些例子越來越多,越顯現川普關稅政策的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