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升起致富夢

9月13日,平均海拔4800米的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熱幫鄉龍門卡村,迎來了一場大雪。紛飛的雪花中,牧民落桑嘎旦忙着把上百隻待擠奶的白絨山羊交錯綁在一起,讓羊羣整整齊齊排成兩列,這樣就能按照順序依次擠奶,這種傳統的作業方式在西藏牧區已延續千年。

這羣白絨山羊對於落桑嘎旦來說是“致富羊”,日土白絨山羊是中國獨有的珍稀絨山羊,其羊絨被稱爲日土“軟黃金”和“纖維寶石”。過去落桑嘎旦飼養犛牛、山羊等牲畜,產出的牛羊肉、酥油主要用來供給全家人的生活,收入微薄。如今,落桑嘎旦專注養殖白絨山羊,家裡買了汽車、蓋了新房,他形容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計劃明年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再養200多隻白絨山羊。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自治區步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羣衆得實惠最多的新時代。從2019年到2023年,西藏生產總值連續5年實現百億級增長,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連年保持兩位數增長,近5年增速全國第一。2023年,西藏接待國內外遊客5517萬人次,旅遊總收入651億元,分別增長83.7%和60%,均創歷史新高。

65年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西藏掀起波瀾壯闊的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從此,世界屋脊翻開嶄新一頁。短短几十年的發展,跨越上千年。如今的西藏,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睦、邊防鞏固、人民安居樂業,雪域高原煥新貌。

羊絨“軟黃金”鋪就致富路

近年來,在河北援藏工作隊的幫助下,日土縣着力提升白絨山羊的品種質量和羊羣規模,在“白絨山羊特色”上做文章,開展白絨山羊原種保護和產業化、商業化、品牌化,以細軟羊絨鋪就當地羣衆的致富路。

阿里地區是西藏重要的畜牧業產區,銷往各地的牛羊肉、羊絨、酥油等,是當地牧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截至目前,日土縣白絨山羊存欄數近18萬隻,全縣有93%以上的農牧民參與養殖絨山羊。

做強白絨山羊產業,核心在於提升羊絨品質、培育優良品種。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來到日土縣白絨山羊原種場,見到300多隻白絨山羊,好似朵朵白雲,悠然地在山腳下的牧場吃草。

“原種場無償推廣種羊,依託良種補貼統一購買種羊,向飼養戶、科技示範戶、養殖基地等提供優質種羊。”日土縣白絨山羊原種場場長班覺介紹,爲擴大育種範圍,日土縣建立起三級良種繁育體系,即以原種場爲中心,以鄉村選育點爲橋樑,以科技示範戶爲紐帶,逐步向農牧區輻射。基於此,日土縣白絨山羊基礎羣的良種率提升74%,產絨量提高90克。

這給農牧民帶來了實打實的收益。“這幾年,羊絨收購價格一年比一年高,農牧民羣衆收入也越來越多。”龍門卡村黨總支書記達瓦元旦說,2023年按羊絨質量分標段進行集中拍賣,拍賣價爲每斤150元至167.5元,特等標段超細絨拍賣到每斤677.5元,創造了當地原絨最高價格紀錄,通過拍賣的方式帶動農牧民戶均增收5516元。

通過舉辦羊絨拍賣、種公羊大賽等活動,日土縣進一步激發農牧民的養殖積極性,保障農牧民養殖效益最大化。日土縣同時引入市場機制,對全縣羊絨實施“集中收集、規模銷售”,加大對日土白絨山羊品牌保護力度。

在高原荒灘上種出“搶手”藜麥

原產於南美高原的糧食作物藜麥,如今出現在西藏日喀則市薩迦縣扯休鄉,顆粒飽滿,長勢喜人。種植在高原荒灘上的萬畝藜麥,在陽光下匯成一片色彩絢爛的紅色藜麥海。

扯休鄉的海拔高度、生長環境與藜麥的原生地十分接近,適合藜麥生長。藜麥具備耐寒耐旱和抗鹽鹼的特性,目前扯休鄉的高原藜麥種植基地由戈壁荒灘改造整治而成,不佔用當地耕地資源。

2023年,在上海援藏薩迦小組的牽線下,薩迦縣扯休鄉在2500畝邊際土地上試種了一批高原藜麥,第一年就試種成功,每畝平均產量約400斤,並開發出青稞藜麥米粉、藜麥米、三色藜麥蝴蝶面等產品,因其高蛋白、低糖的特性,成爲大城市供不應求的健康餐,實現產值500萬元,帶動當地村民增收210萬元。

“剛來西藏時感覺腳底像踩着棉花,一走路就氣喘。”上海第十批援藏幹部薩迦小組組長、薩迦縣委常務副書記沈佳樑告訴記者,2022年,40歲的他主動申請來到西藏,“這兒雖然條件艱苦,但大有可爲”。

“今年要將藜麥種植面積擴大到1萬畝,藜麥經深加工後附加值預計能達到5000萬元。”在沈佳樑看來,薩迦縣乃至西藏的藜麥種植前景可期,他細數藜麥的好處:蛋白質含量高,符合當代人健康觀念,市場前景廣闊;經濟價值高,田間收購價較青稞高400%以上;在邊際土地上種植,不與主糧“搶土地”。“藜麥種植還具有改善土壤的功能,能改善戈壁荒灘的生態環境,可以說聚集了經濟、生態、科研等多種效益”。

在援藏資金支持下,投資1650萬元的藜麥加工生產線預計將在明年投產。目前藜麥種植技術已經成熟,未來向周圍農戶推廣後,將進一步讓村民增收。沈佳樑說,當地還計劃開發藜麥旅遊觀光項目,“實現既好吃、又好玩,還掙錢”。

岡仁波齊腳下“遊”出幸福生活

“我在酒店做領班,妻子開家庭民宿,我們一年能收入10多萬元。”9月8日,旦增羣培向記者介紹,他家就在岡仁波齊山腳下的阿里地區普蘭縣巴嘎鄉崗莎村。今年36歲的旦增羣培見證了當地旅遊行業的發展與轉型,他家靠着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日子越過越好。

海拔6656米的岡仁波齊峰,因其壯美的景色和獨特的文化底蘊,每年吸引着大量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遊覽。崗莎村是通往岡仁波齊的必經之路,也是遊客住宿、補給物資的首選之地。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崗莎村村民自發組織犛牛運輸隊,幫助遊客運送行李物品,有的客人租用馬匹轉山。發展至今,崗莎村成立西藏岡仁布齊旅遊服務有限公司,從餐飲、住宿到運送物資等,提供一條龍規範化旅遊服務,還陸續開辦砂石場、預製廠、塔爾欽出租車公司等,這些成爲村民致富增收的主陣地。

1996年出生的次仁念扎,擔任西藏岡仁布齊旅遊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他說,這幾年,當地政府組織旅遊服務、英語口語、廚師等各類培訓,“培訓效果特別好,現在犛牛運輸隊隊員和遊客進行簡單的日常溝通都沒問題,服務越來越規範化”。

次仁念扎2018年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工作,被委以重任。崗莎村黨總支書記久美多吉說,2017年崗莎村招到了第一名返鄉大學生,目前已有4名大學生在不同崗位擔任職務,“我們村現在重點培養有知識、有文化的大學生,他們工作有熱情,有想法,表現都很優秀”。

今年23歲的斯都德確去年從青海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畢業後,聽說村裡招聘大學生,就回到了家鄉工作,目前在一家觀景酒店當店長。斯都德確介紹說,這家酒店是當地政府合資開辦的,今年開業,有7間星空房,“最近幾個月天天爆滿”。斯都德確和另一名年輕人負責酒店大小事務,當前臺、做財務、打掃衛生都是她倆幹,每個月能掙7000元工資。從小在崗莎村長大的斯都德確看到村裡不小的變化,“以前沒有這麼多房子,也沒有這麼多的酒店、民宿”。

旦增羣培是崗莎村旅遊業升級轉型的受益者。過去他一直跑運輸隊,妻子貢桑在家主要照料4個孩子。

2019年,隨着村集體引入第三方成立的酒店投入運營,年輕的旦增羣培成爲第一批來到酒店工作的村民之一,工資由最初的每月5000元漲到8000元。旦增羣培將酒店運營經驗帶回家裡,用自家房屋開了家庭旅館。

如今,夫妻倆不離家就能掙錢,旦增羣培每年都要帶家人到拉薩做體檢,還買了新車帶着孩子們旅遊。他們一家人在布達拉宮合影的照片,就擺在客廳的櫃子上。生活品質越來越高的旦增羣培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他盡心供4個孩子讀書,“希望他們能考上大學,以後爲家鄉發展出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石佳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