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 制度走鍾淪軍備競賽
臺灣大學社會系「作夥學」團隊協助教育部,於2020年和2021年蒐集高中端及大學端的意見,並提供「課程學習成果呈現建議」手冊。(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108學年起開始推動學習歷程檔案,原本是要讓學生記錄高中生活及學習狀況,他們高三時也可拿這些資料來參加大學申請入學。但觀察實際執行狀況,此制度的發展「愈來愈走鍾」,學檔變成升學的重要工具,有沒有如實記錄高中學習變成次要。教育部有必要進行檢討,扭轉這種局面。
對臺灣學生來說,最大的壓力來自升學,在這個緊箍咒下,他們無法單純地享受學習。當初教育部推動學檔制度時,是要讓學生記錄高中學習狀況,但考慮到如果讓他們自主決定要不要做學檔,最後參與狀況可能不踊躍,因此就將它與升學綁在一起,要求每個高中生都得做。
但當學檔制度和升學綁在一起時,它就開始「走鍾」,多數學生放進學檔的東西,不再是真實記錄自己高中生活及學習狀況的內容,而是要跟升學有關。學檔中有一項是「多元表現」,可以列入競賽、證照及社團等表現的資料,這對偏鄉弱勢生不利。學生如果要進好大學,學檔內容也要要拚一下,最後就是淪爲「軍備競賽」。
學檔制度還有一項漏洞,那就是讓興趣或性向有所變動的學生在升學上無所適從。
學檔資料是從高一就要上傳,但學生若高三突然轉變興趣,那原本高一、高二上傳的那些資料就難以幫助他們升學,他們被迫做選擇,之後可能影響整個生涯。
學檔制度進入第5年,已逐漸偏離預期航道,教育部應該重新檢討,讓這個制度更周全。而事實上,臺灣的教育總是讓學生爲了升學而去學習,搞到大家都很累。未來教育部若要修正學檔制度,應該換個思維,讓學生學習不要總是充滿目的性,而是可以單純地享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