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付出纔是富有 林博陪伴孤兒成長

聯新國際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博。(林博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我最開心的事就是陪伴小孩」,來自香港的精神科醫師林博,是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專家,因從小與許多弱勢孩子接觸,埋下了服務孩子的種子。在臺紮根多年的他,近年開始深入育幼院,成爲孤兒的陪伴者,希望讓孩子們知道,並不需要成爲有錢人的孩子纔會快樂。資本主義社會所追求的名利,最終都無法帶走,真正的價值來自人的關係,能對他人付出的,纔是富有的人。

聯新國際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博在香港長大,童年居住的地方較貧窮,有許多黑社會、吸毒的人。他從小與這些孩子相處,從不覺得他們糟糕,但社會總是給他們貼上標籤,說他們不夠努力,纔會在社會底層,成爲撿紙皮、酗酒的人。

「我小時候接觸的經驗不是這樣,他們只是一羣很倒黴的人,是社會的弱勢,父母吸毒、酗酒,而他們只學到這些東西」。林博不認同社會對於讀好書、很成功就應有尊嚴的價值觀,他認爲每個人生下來是一樣的,只是命運不同,走了不同的路,路是不分貴賤的,但社會卻把你我分了貴賤。

出於對人文工作的熱情,林博踏上了精神醫學之路,他認爲人之所以受苦,是因社會的貴賤之分。即便是收垃圾的人、精神病患或孤兒,都不應該被他人看不起。在影劇中,精神病患常被冠上「危險」的形象,但他認爲病患的殺傷力絕對遠遠不及政客、詐騙集團對社會構成的遺害。

約在20年前,林博接觸了1名富裕家庭的女兒,父母爲了表面的風光,維繫著名存實亡的婚姻,對孩子的關心也僅止於表現好不好、考了第幾名。孩子說,自己就像賽馬上的一匹馬,甚至媽媽告訴她,成績不好就別在外人面前叫她媽媽,假裝她是阿姨就好。

對林博來說,這樣的孩子其實和孤兒差不多,只是住在了「豪華版」的育幼院。資本主義社會中,許多人追求名與利,鼓勵貪婪,將有錢的人捧上天,但他想提醒民衆,這些物質在死後都無法帶走,真正的價值來自於人與人的關係,家人、朋友的陪伴。

如今的林博,在桃園大觀區的育幼院服務,陪孤兒看電影,探討人生議題。他希望讓這些孩子們知道,並不需要成爲有錢人才會快樂,真正的富有,是能爲他人付出,有多少人因自己而獲得幫助,纔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