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暴力偏差行為一年上看萬件 就學、安置陷兩難

教育部統計108至110學年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爲,三學年間通報件數、影響人數愈來愈多,絕大多數均發生於國高中。示意圖/ingimage

教育部統計108至110學年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爲,三學年間通報件數、影響人數愈來愈多,通報件數從108學年1萬件,上升至110學年1.5萬件,絕大多數均發生於國高中。教育現場談到,安置中介機構量能有限,而學生白天入校也難找到成就或歸屬感,易讓甫離開少年觀護所的學生再次走偏。

新北市日前發生校園命案,綜觀教育部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分析報告,暴力與偏差行爲一項以高中、國中爲通報大宗,樣態包括械鬥兇殺、幫派鬥毆等,其中最重大的疑涉殺人事件,110學年以高中16件、國中9件爲最多。

外界質疑,學生離開少觀所後直接回學校並不恰當。資深教官吳豫州表示,離開少觀所後若評估家庭功能不全,多會交由NGO團體開辦的機構安置照顧,白天則進入學校上課,給予學生從新融入生活的機會。

吳豫州指出,雖鼓勵學生重返校園融入同儕,但實務上亦不易,多數離開少觀所的學生對讀書缺乏興趣,少部分學校會讓學生不進班,另設班教導木工或烹飪等,協助學生找到成就感走回正軌,但開設此類特別班的成本較高、老師不易安排,因此長久以來多隻有少數學校辦理。

吳豫州談到,「都送入矯正機構不是教育的方向。」在於學生需要的是關懷,但現況是安置機構照顧量能有限,學生可能又回到外頭遊蕩,且個案若有暴力傾向等機構也很難應對,因此近年才呼籲政府出面承擔棘手個案。

新北市龍埔國小教師施信源則談到,學校不會拒絕學生,是希望給予悔過自新的機會,因此不希望同儕對其保持距離或貼標籤,但實務狀況是學生背景複雜遠超學校承擔能力,離開少觀所後重新被幫派吸納、指揮辦事,校安問題錯綜複雜,不應全由教育主管機關一肩扛起。

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則認爲,想根本解決校園暴力事件,主管機關應跨部會協調,評估返回校園後的評估機制、銜接,以及落實預防、輔導人員等設置,也同時研擬家長課責機制,發揮家庭輔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