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它,你的晚酌也可以成爲一種流派!

竟然是TA造就了美幸的“晩酌の流儀”!

再瞎的觀衆也能看出來,日劇《晚酌的流派》就是一個系列廣告裡植入了點劇情。這敷衍的職場衝突、草率的人性挖掘,愣是播到了第三季;那日復一日的平價聽裝啤酒,超市半成品排列組合,居然在動輒頂尖食材樸素烹飪、廉價原料九蒸九曬的泱泱吃貨大國也有7.7的高評分。

爲什麼《晚酌的流派》擊中了都市人的欲求靶心?又是什麼讓美幸成就了獨屬於自己的生活小確幸?不是對SUNTORY微醺的追求;不是對“晚酌準備三原則”的堅持;不是對食材餐具精益求精的挑剔;不是對生活儀式感的營造,而是她充分理解並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微觀經濟學中的“邊際效應”!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個名詞——邊際效用,它是指消費者對某種物品的消費量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額外滿足程度。定義有點繞,拆開來理解。邊際,可以理解爲“額外增加的量”,效用,指商品或服務帶給人的滿足感,邊際效用就是“滿足感的增量”。

在微觀經濟學中,圍繞着“邊際效用”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非常實用的“邊際效用理論”,其中和我們生活關聯最密切的,也是成就美幸晚酌的那個TA,就是“邊際效應”:隨着消費數量的增加,該商品或服務帶來的邊際效用呈遞減趨勢。

舉例來說,“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會讓你獲得10分的幸福感,第二杯的幸福感也許就降低到了5分,第三杯可能已經讓你乏味無感了,可見東西並不是越多越好,滿足度的增加並不是和數量成固定比例的,同一享樂不斷重複,則其帶來的享受逐漸遞減,所以“邊際效應”也稱之爲“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從以上的解釋中,我們可以得知:持續進行某一種行爲,理論上來說邊際效用是會越來越少,那麼美幸又是如何能從每日的晚酌中收穫滿滿的幸福感呢?接下來,咱們就分析一下她是如何理解並靈活應用“邊際效應”的。

兩杯倒入冰杯中的啤酒,四個精心烹飪的下酒小菜,是美幸晚酌的標準。觸覺、視覺、味覺、嗅覺都打上“優雅”的標籤,這既是形式上的儀式感,也是心理上的舒適區,更是她對“邊際效應”的精準掌控。

我們已經知道滿足度的增量(邊際效用)是逐步遞減的,也就是一條向下傾斜的曲線,而我們爲之付出的代價(邊際成本)卻是隨數量遞增的,是一條上升的曲線,那麼兩條曲線之間必定有一個交點。在這個交點處,邊際效用=邊際成本,此時你獲得的效用與付出的成本達到了最大的比值,也就是實現了“邊際效用”最大化!

好吧,以上的解釋需要一定的數學思維,太過抽象了,讓我們用文藝一點的語言來形容——存在這樣一個數量X,當你購買X個商品時,你可以收穫到最大的幸福感!少於X數量,你得到的滿足感不夠;多於X數量,你花的錢就太多了,不值得。

對於美幸來說,晚餐兩杯啤酒四個菜剛剛好,少了,喝得不夠爽,多了,準備時間太長,製作成本太高。她通過“邊際效應”準確地找到了自己的那個“交點”——微醺。所以“找交點”也就是一個尋找適合自己的“度”的過程。

第二杯半價的奶茶到底應不應該買?如果你是小鳥胃,剛能喝完一杯,那麼第二杯對你來說就是無效用的,哪怕半價也是額外成本,不如放棄促銷。如果兩杯是你的起步量,那自然毫不猶豫以總價七五折的成本拿下。那麼第三杯如何選擇?第四杯呢?請重複以上的思考。這就是“邊際效應”在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那個“交點”,那個“度”!

除了晚酌和奶茶,利用“邊際效應”思維其實還可以幫助我們走出很多生活中的誤區。在工作中、情感中、社交中、學習中……很多“內耗”的根源都是因爲沒有把握好“邊際效應”的那個“交點”,做了很多無用功,相比源源不斷的付出,收穫卻少得讓人心酸。現在,不妨用“邊際效用最大化”爲標準,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行爲。

工作的“效用”:工作每天都在,但“能幹”、“蠻幹”、“苦幹”、“巧幹”還是有區別的。在行動之前先審視一下工作目標和自身能力,制定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方案,執行中既不要敷衍了事,讓人忽視了你的才能,也不要目標太高,疲於奔命卻事倍功半。

情感的“效用”:感情的投 入需要掌握分寸感,交往請儘量保持克制,否則只會提高對方接受的閾值,無形中降低自己的地位,讓一段平等開始的感情,以不平等的方式收場。

社交的“效用”:人際交往中,不要只知投入不懂索取,時間一長,別人非但不會感恩,反而覺得理所應當。“老好人”看似朋友最多,但只會是衆多圈子的公約數,走不進任何圈子的核心。

別誤會,“邊際效應”並不是教人功利,而只是建議大家多運用理性思維,平衡付出與收穫,讓生活的“邊際效用”最大化,遠離無用功的損耗,人生的路程本就該輕裝上陣,風馳電掣!

美辛爲觀衆們提供了一個生活樣板:用白天高效率的工作,健身與桑拿的消耗,採購食材與製作晚餐的心思,換來最幸福的晚酌時刻。她展現了付出與收穫的完美平衡,傳達了一種正視“得與失”理智心態。

在社會心理學層面,“邊際效應”歸屬於“剝奪——滿足命題”,它揭示了“個體 重複獲得相同獎賞次數越多,則該獎賞對個體的價值越小”這個道理。從邏輯角度來說,失去與獲得,這兩種感受是相互關聯的,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定義。美幸主動“剝奪”了自己白天裡的碳水、摸魚的愜意、點外賣的輕鬆,獲取了晚酌的“滿足”,這是一種基於邊際效用最大化的“取捨方案”,如果沒有“失”的剝奪感,那麼“得”的滿足感就無從談起,正確評估得失是把控“幸福感”的關鍵技能。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她的晚酌只會飲兩杯啤酒,因爲“如果今天沒有節制地喝下去的話 明天的晚酌就會泡湯 要好好考慮明天 再來享受今天的晚酌”!

“失”是必須付出的成本,“得”是收穫的效用,只有兩者達到平衡點,才能實現“邊際效用”最大化。這個平衡點,在感性的衝動下很難捕捉,但卻可以在理性的推演下慢慢找到。

所以,用“邊際效應”修正一下你的生活。

然後,請開始你的“晚酌”吧!

Bon appétit~

編輯:Yuri

撰文:魚龍曼衍

排版:餅餅

美編:月明、JiaNing

圖片來源:豆瓣、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