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拔多面手 田間見真章
“突突突、嘩啦啦、呼呼……”在北京市平谷區峪口鎮西營村的智慧果園裡,總能看到中國農業大學理學院教授何雄奎在“鼓搗”機器。
何雄奎從事的是農業機械化工程、植保機械與施藥技術研究,以往由於缺乏理論研究成果,在職稱評審時常吃虧。“得益於學校評價改革,我憑藉在農業無人系統關鍵技術突破及其經濟價值,獲評二級教授。”何雄奎說。
近年來,中國農業大學創新科技人才成果評價機制,以人才分類評價爲抓手,帶動科研評價改革,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和貢獻爲導向的評價激勵體系,注重教師標誌性科研成果產出,越變越科學的評價“指揮棒”,正引領更多科技成果迸發。
不以論文論英雄
農林類教師評職稱曾是普遍難題。
“以前是‘必須發論文’。”得知學校實行評價改革後,何雄奎非常欣喜,“現在變成了‘不是必須發’,還增加了專利轉化應用、技術開發推廣、社會服務等所佔比重,不再‘以數量論成就’,成果價值和能力貢獻得到了凸顯。”
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制度改革中,中國農大規範學術指標運用,增加農業特色類評價指標,實行代表性成果評價制度,引入校外同行專家評價,並聚焦學校農科特色,開設成果轉化與社會服務型教師崗位,單獨設置該系列二級、三級崗位,引導教師深度參與社會服務,解決鄉村振興一線問題,促進行業產業發展,逐步形成農業特色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
“改革後,學校摒棄單純的論文導向,重點對成果的原創性、創新性、引領性等方面進行多維度評價,引導教師突出科技創新的原創性、突破性和貢獻度。”中國農大人事處處長隋熠介紹。
農業研究具有周期長、見效慢、經濟效益大等特點。在何雄奎看來,這樣的改革,符合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發展規律,更能發揮農業研究的社會價值。
不拘一格降人才
2016年,青年學者張帥在國外讀博畢業後,回到母校中國農大擔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是豬營養數學模型與豬智能精準飼餵。由於研究領域的前沿性和人才稀缺性,2022年,張帥成爲學校首批“90後”破格晉升的教授。
“申請時,提交代表作即可參加評審,審覈流程大大簡化。”在張帥看來,改革後的新政策不搞“論資排輩”,給有“真本事”的年輕人更大發展空間。
中國農大自2019年開始實施“2115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即選拔培育支持200名左右高績效、高貢獻、高潛力的教師,支持100個高水平、前沿交叉、多學科融合的教學科研團隊,選派100名教師赴海外研修提升,帶動500名教師邁入學校人才儲備庫。
在政策支持下,科研成果源源不斷。中國農大農學院教授田豐團隊建立了融合基因編輯與單倍體誘導的“一步成系”技術,實現了玉米商業品種株型的快速精準改良;中國農大農學院教授陳紹江團隊完成的“單倍體關鍵誘導基因克隆及應用”,使純系選育年限由3—4年縮短至1年,顯著提升了育種效率……
田間地頭見成長
“在科技小院,我們在田間地頭的交叉團隊中成長很快,找到了科學問題,還發了不錯的文章。”破格晉升爲教授的中國農大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叢汶峰說。其所在的雲南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是第一個邁入“3.0+”版本的科技小院,設計試行了週年油菜薹新模式,預計讓當地農民實現週年畝產值大於1萬元。
在校級獎勵制度基礎上,中國農大引導各學院結合自身特點,在績效分配工作中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和服務貢獻,進一步促進各學科多元化科研成果的產出,激勵教師產出標誌性科研成果和投身社會服務。中國農大資環學院就將全年駐村天數納入教師工作量考覈指標。
“針對學院新引進人才年齡普遍較低、個人提升願望強烈的特點,學院明確人才特點與專長,由學科確定人選、人才定位、推薦方向,規劃人才圖譜,作爲推薦人才項目候選人的參考依據。”中國農大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袁力行說。
數據顯示,中國農大通過團隊吸引並實現個人發展的教師有700餘名。以中國農大資環學院爲例,2023年,學院晉升人員中,小院指導教師佔比50%。
以人才評價改革爲切入點,中國農大堅持以貢獻爲主導,鼓勵教師用實際行動在鄉村振興和建設農業強國的道路上爭當先鋒。
《中國教育報》2025年02月20日 第01版
作者:本報記者 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