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維鴻:避免對美國高通脹誤判

中新經緯2月14日電 題:避免對美國高通脹誤判

作者 許維鴻 甬興證券副總裁

美國1月的通貨膨脹水平達到7.5%,美聯儲被迫高調收緊貨幣政策,甚至開始提前向市場吹風:一季度將加息100個基點。這一系列消息直接引發春節後美國金融市場的“股債雙殺”,也受到國內專業領域的高度關注。有觀點認爲稱“不要輕蔑評論美國貨幣當局及貨幣政策”,還有觀點稱“美國通貨膨脹靠美聯儲加息是無用的”。

在筆者看來,這兩個觀點都值得商榷。由於中國經濟已經深刻融入全球經濟,特別是後疫情時代中美貨幣政策的相關性判斷影響巨大,很多針對美國通貨膨脹的判斷直接關係到中國宏觀經濟的對策,因此不妨提取出這兩個頗具迷惑性的觀點,分析一下它們背後的經濟邏輯。

首先,是所謂“輕蔑評論”美聯儲的觀點。誠然,這個觀點是針對很多網上非專業經濟評論者的,但即便從專業角度出發,美聯儲這幾年的貨幣政策也的確不敢恭維。以這次的通貨膨脹爲例,直到去年四季度初期,美聯儲依然還在堅持,美國的通貨膨脹是“暫時的”、不需要提速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短短几個月,美聯儲的“業餘預測”就被打臉,它顯然誤判了美國的經濟前景、特別是國內物價水平。難道不應該被普通人問責嗎?

究其根本,中國國內之所以很多經濟學和金融界的專家都“迷信”美國貨幣當局和貨幣政策,是因爲自上世紀70年代起,美國的中央銀行——美聯儲一直秉承獨立性原則,主動配合且制約了美國的財政政策:一方面試圖熨平經濟週期,另一方面推動美元“一枝獨秀”成爲全球最大的儲備和貿易貨幣。

但是,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美聯儲喪失對獨立性的追求,用印鈔機“力挺”執政者、不願意恢復正常的貨幣政策。還是用這次的通貨膨脹爆表爲例,2021年二季度開始,全球金融市場已經發現美國的通貨膨脹是一個持續且嚴峻的問題,市場“用腳投票”把美國國債收益率迅速推高,給了美聯儲一個“加息”的順勢臺階,但美聯儲還是執拗地印鈔票“示好”聯邦政府、不肯收緊貨幣政策,最終釀成今天的被動局面。這種頂不住壓力的貨幣當局,有什麼值得迷信呢?

也許是給美聯儲找藉口,國內近期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觀點,就是美聯儲加息也解決不了通貨膨脹問題。這個觀點對國內投資者頗具迷惑性,可惜事實並非如此:一方面,美國和中國的國情不同,它以信用卡爲代表的消費信貸十分發達。說白了,美國人早就習慣借錢買車、借錢過節、提前消費,每個家庭的每月信用卡賬單都與商業銀行的貸款利息密切相關。爲了美國經濟增長率、討好選民鼓勵消費,美聯儲的“零利率”政策讓美國本土商業銀行“錢滿爲患”,給了美國人借錢的低成本;如果再算上高通脹帶來的“實際負利率”,在美國很少有人會在銀行存錢儲蓄。換言之,美國人低儲蓄、高消費的行爲模式促成通脹風險,美聯儲加息當然有效。

另一方面,美聯儲加息的重要作用,還在於可以遏制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泡沫。無論是美國總統還是美聯儲,都喜歡把這次通貨膨脹爆表跟所謂的供應鏈危機掛鉤。其實,供應鏈瓶頸是一個短期障礙,美國貨幣當局在迴避一個最核心問題,那就是美國開啓印鈔機直接造成過去兩年全球大宗商品,包括銅、鋁、鐵礦石、原油、天然氣的價格暴漲。這些貨幣化的大宗商品價格,與美聯儲的寬鬆貨幣政策密切相關。

起初,這種原材料價格上漲,被中國默默承受了,代價是過去兩年中國PPI和CPI巨大的剪刀差。隨着時間推移,韌性十足的中國出口部門效率提升再快,也難以消化全部的成本壓力,這些壓力自然而然部分傳導到最終產品。因此,表面上即便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越來越大,美國也無法用本土產能形成進口替代,更不敢打壓中國出口,否則只會進一步推升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

可見,無論是從美國國內消費行爲,還是從全球產業鏈成本結構,美聯儲的加息都對緩解高通脹有效果。可惜,華盛頓的政客爲了選票,華爾街的金融投機客爲了股市,都不希望美聯儲加息,都恨不得美元的印鈔機能開足馬力,爲美國政府提供無利息資金、吹大股市泡沫。至於說通貨膨脹造成的美國大多數民衆實際生活水平下降、社會階層割裂,政客和資本家都選擇視而不見。

一旦看明白美國通貨膨脹背後的經濟學和政治學規律,雖然能多多少少理解美聯儲獨立性喪失的“人性弱點”,但是也要儘快打破很多國內專家對美國金融的迷信與崇拜。全世界都一樣,中央貨幣當局需要長遠目光,爲了國家長期利益敢於堅持審慎的貨幣政策。當然,具有市場威信且有魄力、敢得罪人的央行掌舵人並不多見,這也是很多人懷念2019年去世的美聯儲前主席沃克爾的原因。(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編輯:吳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