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暴跌 全球製造業景氣跌回金融危機時期水準

分析師指出,全球經濟展望將取決於服務業能否獨力支撐就業。

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的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7月數據爲負0.9,已連續6個月跌破零,5月更暴跌至歷史次低,僅優於2008年11月的負1.59,當時因爲全球金融危機以致資本財和汽車等大型消費產品需求急凍。

供應鏈壓力指數整合主要經濟體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和海運費率,負值代表需求降低,海運運輸的商品減少。

標普全球商品洞察(S & 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航運分析和研究主任Daejin Lee指出,疫情封城期間消費者被困在家,對商品需求躥升,隨着經濟解封,消費模式由商品轉向旅遊等服務。

部分觀察家認爲,先進經濟體的央行緊縮貨幣,亦衝擊商品需求。疫情時期大規模寬鬆貨幣造成資產價格飆高,並推動消費,之後加速升息造成信貸緊縮,拖累需求。

在此同時,大陸的需求較預期疲弱。法國化妝品巨擘萊雅(L’Oreal)執行長西羅尼姆斯(Nicolas Hieronimus)7月在法說會表示,大陸消費者信心尚未回到疫情前水準。

實體商品需求萎縮打擊全球製造商。美國7月供應管理協會(ISM)製造業PMI已連續9個月低於景氣榮枯分水嶺50之下,創下金融危機以來最長跌勢。電子和化學產品的訂單又格外疲軟。

標普全球(S & P Global)7月全球製造業PMI已連續11個月低於50,只好過2008年至2009年那波跌勢。

此外,根據Refinitiv統計,以「世界工廠」聞名的珠江三角洲塞港情況已不復見,港口船隻數量由去年3月的高點逾70艘,降至20艘左右。日本海事中心數據顯示,今年某幾個月從亞洲運往美國的貨櫃量,較去年同期減少20%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