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美靜遭全場喊“退票”,演唱會如何才能不“划水”

這種貨不對板、注水嚴重的演出,不僅是對現場觀衆的冒犯,也是擾亂演出市場的整體秩序。

全文1570字,閱讀約需4分鐘

撰稿 / 柳早(媒體人)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張彥君

▲4月20日晚,許美靜在南京開唱,有觀衆在現場大喊退票。圖/社交媒體視頻截圖

4月20日晚,知名歌手許美靜在南京開唱。

據上游新聞報道,有觀衆稱許美靜全場唱了不到10首歌,部分經典曲目甚至是由樂隊代唱,與歌迷互動近1小時,有觀衆在現場大喊退票。4月21日,南京市文旅局工作人員迴應稱,已經陸續接到反映,有相關部門正在處理。

從如今的輿論走勢看,這場演唱會堪稱一場演出事故,許美靜本人也已經陷入了巨大的爭議之中。

覆盤這起事件,這場表演可能確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演唱會。今年2月,曾有一份許美靜歌迷內部公告稱,此次是歌迷見面會,而非演唱會,購票演出信息也爲“見面音樂會”。這些字面的區別,或許意味着表演方式有所不同。

但即便如此,這起演出依然有欺詐的嫌疑。比如,此前在歌迷羣中流傳“個人最多唱十首歌”,也有觀衆在大麥網站上看到,最低演出曲目標明是15首,但據現場觀衆說“她完整唱完的大概也就六七首”。

正是這種嚴重的貨不對板,引發了現場劇烈的情緒反彈,觀衆大喊退票;而據說作爲主持的經紀人也說了“節目的安排就是這樣的,你不接受你可以走”,進一步加劇了雙方對立的情緒。

如果說演出開售前,已經明示了曲目數量,那麼無論是標記演唱會也好見面會也罷,都應當保證基本的演出質量,這是最基本的商業倫理。正如有現場觀衆在網上發文質問:“請問商業演出和歌迷見面會的區別是什麼?”

事實上,觀衆不會理會演出用了什麼名頭,人們在意的只是宣傳和實際是否做到了真實一致,是否對得起支付的票價。這場演出如何收場,相信相關部門會在調查之後給出明確的處理結果。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國內的演出市場相當紅火。一方面,有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內地全年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會票房近146億元人民幣,創歷史新高;另一方面,圍繞演出的糾紛也呈頻發趨勢,有不少甚至釀成了公共事件。

這其中包括有藝人涉嫌假唱、演唱會買到柱子票、場地不佳看不到主屏幕等。去年11月中消協公佈的數據也顯示,去年三季度放映和演出服務投訴量同比增長達216.23%。

增速驚人的投訴也說明,國內觀衆無論是觀演經驗抑或是權利意識都已經成熟了,不再是無條件崇拜偶像的粉絲,而是對演出觀感、表演質量有相當要求的消費者。觀衆對於一場演出究竟有多大的體量,應有怎樣的視聽效果,都已有基本預期了。

從這個角度說,明星藝人不能把粉絲歌迷當韭菜,似乎自己隨意“划水”,依然會有粉絲不離不棄,這種想法未免太不合時宜。如今的觀衆,他們不僅是來看偶像的,也需要獲得名副其實的體驗。

根據2017年《文化部關於規範營業性演出票務市場經營秩序的通知》,演出舉辦單位、演出票務經營單位在銷售演出門票時,應當明示演出最低時長、文藝表演團體或者主要演員信息;涉及舉辦演唱會的,還應當明示主要演員或團體及相應最低曲目數量。

2023年4月,文旅部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演出市場管理規範演出市場秩序的通知》,也特別提到依法打擊“黃牛”炒票、虛假宣傳等違法違規行爲,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從更大的層面看,這種貨不對板、注水嚴重的演出,不僅是對現場觀衆的冒犯,其實也是擾亂演出市場的整體秩序。因此,對於類似情況理當徹查,給觀衆一個交代。

而更進一步,如何避免演唱會“划水”,可能也需要依據相關法規細化約束性措施,給演出市場立下更加清晰的規矩,並落實到具體的演出服務合同中去,確保消費者利益,也利於演出經濟更好發展。

值班編輯 古麗

星標“新京報”

及時接收最新最熱的推文

點擊“在看”,分享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