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變天了,但過去半個世紀,蘇聯(俄羅斯)卻拼死保住這個中東小國
讀透文史,點擊好看
作者:軍事帥哥
編輯:莉莉絲
敘利亞變天了,僅用了幾天的時間,來得出乎意料。
敘利亞政府軍出其拉垮,敘利亞的靠山俄羅斯、伊朗意料之外的沒有介入干預,敘利亞看來成了俄烏衝突、以巴衝突的間接犧牲品。
要知道敘利亞是和以色列相鄰的“中東熱點國家”,和它有關的每件事情都牽扯大國之間的博弈。作爲敘利亞的鐵桿盟友,蘇聯(俄羅斯)曾經可是對敘利亞無限的支持。
甚至可以說是“拼死”也要保住的中東小國。
早在上世紀60年代,蘇聯就向敘利亞派出軍事顧問,出口武器裝備。敘軍在蘇聯支援下和以色列打了三次中東戰爭。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支援敘利亞的蘇聯差點和美國發生直接衝突。
蘇聯解體後,繼承蘇聯主要遺產的俄羅斯繼續支援敘利亞。2015年,俄羅斯空軍的作戰飛機直接支援敘利亞內戰,俄軍還直接派出圖160、圖95MS、圖22M等轟炸機組成大機羣編隊,遠距離發射巡航導彈攻擊敘利亞境內的叛軍目標。在俄羅斯的大力直接支援下,敘利亞軍隊漸漸掌握戰爭主動權。
從風雲變幻的冷戰歲月再到今天的反恐戰爭,蘇聯(俄羅斯)和敘利亞始終形影不離。蘇聯(俄羅斯)對敘利亞的援助長達半個多世紀!
那麼,蘇聯(俄羅斯)曾拼死都要保住的中東小國敘利亞,地理位置有多重要?這背後又有哪些鮮爲人知的國際博弈?
上圖_ 中東石油分佈圖
第一,敘利亞的地理位置特別重要,蘇聯(俄羅斯)不想失去這裡。
冷戰爆發後,中東地區就成爲超級大國爭奪的焦點。美國藉以色列之手欲控制中東的石油,並通過中東石油來維繫其在西方世界乃至全球的主導地位。而蘇聯則通過扶持敘利亞來抵禦美國勢力在中東的無限擴張。美國扶持的以色列和蘇聯扶持的敘利亞爆發的多次中東戰爭,就是美蘇兩國在中東地區進行政治軍事博弈的直接體現。
更爲重要的是,敘利亞靠近地中海和北約盟國土耳其接壤。在蘇聯看來,自己只要掌握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蘇聯的軍事力量就能在中東威懾其他的北約國家。
上圖_ 蘇聯解體後
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軍事力量退出了東歐地區。儘管俄羅斯在經濟上被美國長期制裁,其軍力和蘇聯時期的強大不可同日而語,但俄羅斯依然不放棄敘利亞。
其重要的原因在於:俄羅斯不想失去它在中東的影響力。冷戰時期,蘇聯有敘利亞、伊拉克、埃及等多個親蘇的中東國家作爲“小弟”。可在冷戰結束後,埃及外交轉向親美,伊拉克在海灣戰爭中被打殘,只有中東小國敘利亞才能體現俄羅斯在中東的存在感。
爲了制衡美國在中東的全面擴張,減輕美國對俄羅斯自身的壓力,俄羅斯必須保住敘利亞政府,並讓敘利亞軍隊和美國支持下敘反對派武裝、以色列軍隊長期對峙下去。
上圖_ 海灣戰爭中,被炸燬的伊拉克車隊
第二,敘利亞政府自身急需蘇聯(俄羅斯)的支持,維持國內的統治。
對於敘利亞自身而言,其只能依靠蘇聯(俄羅斯)的支持,才能維護敘利亞政府的長期合法統治和敘利亞國家的獨立。由於敘利亞曾經是法國殖民地,二戰期間又被英軍佔領,這樣的慘痛歷史讓敘利亞的外交不可能倒向西方國家。
敘利亞長期爲奧斯曼的佔領地,一戰期間,敘利亞人民在謝里夫侯賽因的領導下爆發了反土耳其起義。侯賽因的第三子費薩爾率領起義軍沿着阿拉伯半島北上,和英軍並肩作戰。1918年10月,起義軍佔領敘利亞全境,在大馬士革成立臨時政府。
上圖_ 薩達姆·侯賽因(1937年4月28日—2006年12月30日)
1919年7月,第一次敘利亞國民大會在大馬士革召開。這次會議反對英法秘密瓜分土耳其原佔領地(包括敘利亞)的賽克斯-皮克協定,要求巴黎和會支持敘利亞獨立。但是,法國的西方列強拒絕了敘利亞的獨立請求。1920年春季,一戰戰勝國協約國召開聖墨雷會議,會議決定將敘利亞、黎巴嫩等原土耳其佔領地移交給法國統治。1920年7月14日,法軍司令古羅要求敘利亞必須在規定期限內接受法國佔領。7月25日,法軍佔領大馬士革,敘利亞成爲法國的一部分。
法國對敘利亞進行了野蠻的佔領,1920年代的敘利亞人民武裝起義讓法國大爲震驚,法軍迅速出兵鎮壓起義。儘管起義失敗,但這次全國規模的武裝起義向全世界表明了敘利亞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的決心。
上圖_ 敘利亞起義,是1925~1927年反對法國殖民統治和軍事佔領的大起義
法國被敘利亞起義搞怕了。1940年,法國當局在二戰中敗退,無暇顧及敘利亞局勢。1941年6月,英軍和自由法國軍隊佔領敘利亞。或許是敘利亞起義的陰影一直影響着法國,1941年9月,自由法軍總司令卡特魯就宣佈敘利亞獨立,但自由法軍和英軍依然駐紮在敘利亞。1943年,敘利亞恢復憲法。1946年,法軍和英軍撤離。敘利亞終於徹底地擺脫西方大國的統治,成爲名副其實的獨立主權國家。
然而,獨立後的敘利亞政局始終不穩。敘利亞政府軟弱無能,其不僅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打了敗仗,還在政治上投靠英美等西方大國。在英美的支持下,敘利亞在1949年到1951年,就爆發了4次武裝政變。連續的政變讓敘利亞國內的有識之士——復興黨認爲,敘利亞必須建立起一個統一的鐵腕政府,才能真正捍衛國家利益。
上圖_ 舒克里·庫阿特利,於1943年—1949年,1955年—1958年兩次擔任敘利亞總統
1954年2月,親西方的敘利亞舊政府被推翻,阿拉伯復興黨和其他政黨舉行議會選舉,復興黨在議會選舉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庫阿特利爲總統的敘利亞新政府上臺執政。敘利亞新政府上臺後,其外交還保持相對中立的狀態。
但隨着1956年,英法等國因蘇伊士運河的問題入侵埃及,敘利亞新政府預感到:其在國際舞臺上必須尋找新的靠山,而這個靠山必須對自己的政治軍事予以全力的支持。這就讓敘利亞在外交上全面倒向蘇聯。1970年,哈菲茲阿薩德成爲敘利亞總統,其領導的復興黨政府將蘇聯作爲敘利亞生存的唯一靠山。
上圖_ 蘇伊士運河地圖
整體來看,蘇聯(俄羅斯)援助敘利亞都符合兩國利益。對於蘇聯而言,敘利亞讓它在中東有了可靠的落腳點和西方國家抗衡。對於敘利亞而言,其新政府必須依靠蘇聯的政治和軍事支持,對抗宿敵以色列和英法美等西方國家。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蘇聯就給敘利亞“輸血”。敘利亞經濟有蘇聯的援助,敘利亞軍隊的裝備、軍事思想、編制和訓練由蘇聯一把手操辦。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前,蘇聯向敘利亞提供了750輛坦克、100多門大炮和地空導彈。敘利亞還成爲中東地區第一個裝備米格23戰鬥機的阿拉伯國家。
1972年夏末,蘇聯在敘利亞軍事顧問達到3000人。在冷戰高峰時期,蘇聯海軍還進駐敘利亞的拉塔基亞和塔爾圖斯兩個海軍基地,蘇聯海軍的伊爾38反潛機進駐敘利亞境內的機場,監視中東地區美國海軍的活動。
上圖_ 薩姆5地空導彈
上世紀80年代,埃及倒向美國,蘇聯進一步加強和敘利亞的合作。在1983年,蘇聯的薩姆5地空導彈直接進駐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有了蘇聯的直接援助,敘利亞纔有資本和以色列打中東戰爭。有了蘇聯的直接援助,敘利亞纔在以色列、土耳其等親美國家的包圍中艱難的生存下來。
到了蘇聯解體後,敘利亞繼續選擇親俄外交路線,維持其政府的合法統治和國家利益,而俄羅斯也選擇繼續支持敘利亞,維持其在中東的影響力。
蘇聯(俄羅斯)援敘半個多世紀,誰能想到,僅僅幾天敘利亞就變天了。
參考資料:
〔1〕《敘利亞內戰》 胡新棟 世界知識出版社
〔2〕《中東歷史與國際關係》 何志龍 科學出版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秦漢史、唐宋史、明清史等,點下方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