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熱點|蔡崇信預言成真?微軟AI擴張版圖背後的故事

全文字數3493

建議閱讀13min

作者:Rika

編輯:Daisy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配圖

要是你們能夠洞察時間所播的種子,知道哪一顆會長成,哪一顆不會長成,請對我說吧。

——《麥克白》

在AI實驗田,同樣有無數顆種子被播撒。

如何確保押中“好種子”?微軟的策略是:花錢買,廣撒網。這也意味着,OpenAI只有一個“皇阿瑪”微軟,但微軟卻可以有許多個“好阿哥”。

最近,“皇太子”OpenAI遇到了小麻煩。

一邊是閃亮產品“姍姍來遲”。

市場曾預測GPT-5可能在2023年底或2024年夏季發佈。但OpenAI確認,今年10月的開發者大會將專注開發者社區互動和API更新,期間不會發布GPT-5。首席技術官Mira Murati透露,GPT-5發佈時間將推遲至2025年底或2026年初。

即將“替補”上場的是“草莓”(原Q*)新模型。這兩天傳出消息,該模型最早於今秋發佈。OpenAI稱,“草莓”可以解決以前從未見過的數學問題,並幫助改進OpenAI即將推出的“獵戶座”(Orion)大語言模型。

一邊是宮鬥餘波“衆叛親離”。繼前首席科學家Ilya Sutskever離開,“ChatGPT架構師”John Schulman轉投Anthropic,OpenAI總裁兼聯創Greg Brockman宣佈“長期休假”。最初11位聯創如今僅存兩席,高層已成空殼。

這兩天,BI爆料OpenAI玩起了“抓內鬼”遊戲:公司僱傭技術內部風險調查員聯手人事部門,旨在掃清內部“可疑活動”。

此舉難道與加州AI安全法案SB-1047有關?該法案規定“如果員工向加州總檢察長披露有關不安全AI模型的信息,法案會對舉報人進行保護。”

好吧。無論是“內部團結”還是“安全風險”,Sam Altman似乎都沒有自信的理由。

好消息是:如果法案一路順風,也要等2026年生效。留給Altman“捉內鬼”的時間足夠了。

關於OpenAI接連不斷的“小麻煩”,微軟爸爸早已洞察了真相。

FT近期一篇文章指出:如果沒有“11月政變”,微軟的“海王策略”也不會出現。這給微軟及其投資者敲了一次警鐘。隨後,微軟悄然啓動了一項“OpenAI戒斷策略”:通過多元投資、廣泛合作佈局AI版圖;推出自家“小而美”Phi系列模型;招兵買馬,推動C端AI研發。

來看時間線:

2月,微軟“送溫暖”法國初創公司Mistral,這是微軟投資的第二家大模型公司;

3月,微軟“活剝”Inflection,開創鉅頭“壟斷新思路”;

微軟“嫡長子”輕量級模型Phi-3出世,性能堪比GPT-3.5 Turbo;

4月,微軟宣佈向 G42投資15 億美元,後者會通過Azure運行其AI應用和服務。

8月,微軟發佈Phi-3.5系列——Phi-3.5-mini-instruct(38.2億參數)、Phi-3.5-MoE-instruct(419億參數)、Phi-3.5-vision-instruct(41.5億參數)

在很多第三方基準測試中,“三兄弟”表現相當不錯,部分情況擊敗了其他領先大模型,包括谷歌的Gemini 1.5 Flash、Meta的Llama 3.1,甚至在一些競技場上擊敗了OpenAI的GPT-4o。

回想2個月前,在摩根大通第20屆全球中國峰會上,蔡崇信曾預言:微軟和OpenAI是兩家獨立的公司,現在建立了緊密的合作,但獨立也意味着他們未來可能會分道揚鑣。“所以微軟實際上並沒有自己的AI開發,他們基本上把它外包給了OpenAI。”

如果你翻看微軟成長史,就會發現“多元下注”是被反覆驗證過的真諦,而OpenAI的“小麻煩”只是微軟“花錢”的催化劑。

1

初嘗甜頭:PC時代的法寶

1981年,首臺使用微軟MS-DOS操作系統的IBM個人計算機問世。

1989年,MS-DOS的市場份額已經接近90%。

在巨大成功下,比爾·蓋茨敏銳地判斷:隨着PC的普及,操作系統市場將會劇變。(P.S.這也是巴菲特選可口可樂,不選微軟的原因?)

爲了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微軟在80年代-90年代初“齊頭並進”:

1、繼續開發MS-DOS;

2、合作其他從事Unix的公司,尤其是繼續開發Xenix版本的Unix(1980~1989年);

3、大規模投資Windows(1983年開始,1985年發佈Windows1.0,1991年發佈Windows3.0);

4、與IBM合作開發OS/2(1985年);

5、購買聖克魯茲操作系統公司(SCO)20%股份,該公司是當時PC上最大的Unix系統銷售商(1989年);

6、開發微軟Office,整一套可以跨操作系統運行的應用程序套件(1990年)。

上述過程中,微軟主要將希望押在了Windows,雖然這意味其他押注的失敗。

互聯網時代,嚐到甜頭的微軟依舊遵循“廣撒網”策略。

1995年,比爾·蓋茨在“互聯網潮汐備忘錄”中指出:互聯網業務不僅是微軟的新前線,它還會讓競爭對手更強大,甚至完全取代微軟的操作系統。(P.S. 移動時代應該重讀)

根據蓋茨的指導思想,微軟在互聯網領域進行大量“多元下注”——從IE瀏覽器(1995 年)到MSN門戶、搜索引擎(1995 年),再到4億美元收購Hotmail(1997年),以及 Messenger (1999年)........

同時,微軟在操作系統領域也沒閒着:1997年,微軟花1.5 億美元購買蘋果5%股份;該交易涉及蘋果將IE設爲Mac的默認瀏覽器。

2

折戟於專情:移動時代捱打

2007年6月29日,iPhone正式上架銷售。

當時的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大笑:“我的天!不如花99美金去買一支摩托羅拉Q!要人們花500美金去買一部手機?這簡直是開玩笑吧!蘋果這是要在市場上賣最貴的手機。iPhone的定位和定價,沒有機會獲得任何重要的市場份額。”

沒有按鍵,還不能換電池;不支持彩信,連存儲卡也不能插。iPhone剛剛誕生時,沒人覺得它會開啓一個時代,包括微軟。

再來看鮑爾默眼中的“好”智能手機:

1、售價100-200美元,而不是500美元以上;

2、專注於企業用戶,而不是消費者;

3、應該有物理鍵盤;

4、數據使用應該最小化,以保護有限的網絡帶寬;

5、待機以天爲單位,而不是小時;

6、摔不壞!

如此預判,難怪微軟錯過了一整個時代。

而且,微軟還延續了PC時代的商業模式——想靠賣手機操作系統致富,授權費約爲10~25美元。

一方面,Window系統在手機上不那麼完美適配。

另一方面,買iPhone包送IOS系統;以及,更適合手機的Android系統免費!

即便在2010年,微軟推出免費版Windows Phone,並在一年後與諾基亞達成了獨家合作伙伴關係,但還是爲時已晚。

3

買下所有種子:AI時代贏家

客觀來講,微軟折戟於移動時代,不能全怪鮑爾默的誤判。

錯就錯在“過於自信”。PC時代的微軟贏在“謹慎”,分散收益和風險;移動時代的微軟敗在“偏執”,單獨“押寶”固有模式,不僅沒有“多元下注”,甚至連其他可能性都沒有嘗試。

終於,等來了全新的AI時代。

吃一塹長一智的微軟怎麼可能只認OpenAI一個兒子?

更何況,在過去半個世紀,微軟已經給AI領域投入數百億美元,並斥資數十億美元收購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領先公司,包括2021年4月耗資197億美元收購Nuance。

微軟的AI策略正是夢迴PC時代,其照料的“種子”同樣存在競爭關係。

2019年,微軟向OpenAI投資30億美元,並提供免費使用Bing搜索數據庫的權限。不久後,微軟花100億美元收購OpenAI 的49%股權,這讓微軟產品將ChatGPT系列無縫整合,並分配OpenAI收益。

同時,微軟也大力發展內部AI開發團隊Microsoft Research。

只是OpenAI過於優秀,一度導致“微軟已經淪落爲 OpenAI 的一個 IT 部門”!

有趣的是,今年6月,蘋果宣佈將在其操作系統中集成ChatGPT,而微軟自家的Windows還沒有給ChatGPT這個機會。

到底是不讓“自家人”上桌,還是桌子已經太擠了?

當然,OpenAI也想“悄咪咪”繞過微軟搞錢。Sam Altman打着時間差,拿着“最新預覽版本ChatGPT”搶微軟的客戶。例如,去年OpenAI早於微軟數週,向客戶提供了GPT-4的訪問權限。根據The Information最近報道,OpenAI模型收入超過微軟,而且越來越多企業客戶選擇直接從OpenAI購買,而不是通過微軟。

按“陰謀論”,GPT-5遲遲不公開可能有這個原因?

除了開頭列舉的一系列“下注”行爲,此前微軟還將整合ChatGPT的Bing宣傳爲“這是OpenAI研發的ChatGPT競爭對手”,並將Bing搜索數據庫提供給其他AI初創公司使用。

而當Meta開源Llama模型時,微軟很快就以“首選合作伙伴”的頭銜與Meta達成合作。

爲何微軟不在OpenAI早期將其完全收購?

很簡單,當時微軟無法預測到底是OpenAI、Cohere、Anthropic或Hugging Face誰先跑出來。更何況,Transformer最終也可能被替代。誰都不知道。

One More Thing

衆所周知,谷歌向來喜歡“自力更生”——構建完整的AI堆棧。

那麼,亞馬遜呢?

2011年,蘋果發佈Siri;8個月後谷歌部署Google Now,隨後亞馬遜也押注智能助手。

但亞馬遜沒有智能手機,於是它將重心放在構建一套輕巧設備——Alexa。

雖然到2020年,Alexa銷量達數億臺,但如果你把它當作智能硬件,就是在玩抽象。

根據The Information報道,亞馬遜原計劃在2022年11月推出自家Transformer LLM(Bedrock),但在看到 ChatGPT後,就直接放棄了。

可嘆的是,2018年以來,亞馬遜已經放棄了OpenAI、Anthropic和Cohere等公司提出的各種產品合作和股權提議。

還好萬幸,2023年開始,亞馬遜終於決定要花錢了!

一是,重新拿回“Bedrock”名稱,用於第三方AI解決方案,目的是讓客戶在AWS上運行這些產品。

二是,2023年9月,亞馬遜首次向Anthropic投資12.5億美元;2024年3月,亞馬遜又向Anthropic追投27.5億美元。至此,Anthropic被亞馬遜和谷歌瓜分。(沒錯,谷歌也下注了)

三是,亞馬遜也大力開發自家模型,例如Titan、Amazon Q。除此之外,近期BI爆料,亞馬遜正在秘密研發一款聊天機器人,代號爲Metis,有望挑戰 ChatGPT霸主地位。Metis不僅是信息助手,還能勝任AI代理。這意味着它可以根據現有數據自動執行復雜任務,比如定製假期行程、控制智能家居設備,甚至能預訂航班。

總的來說,瞭解巨頭“多元下注”背後的故事,你也能預測未來將會發生的事情。但即便巨頭買下所有“種子選手”,也會有一棵雜草在“盲區”頑強地冒出頭來。

誰是這棵雜草呢?只有時間女巫知道。

適道交流羣已開通,我們會定期分享行業資訊、乾貨報告,歡迎備註“姓名+職位”添加微信暢所欲言: AIGC114。

關注並星標適道,創投資訊及時送達

請點擊下圖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