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出美好新圖景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苗繡非遺傳承人李伊園開辦工坊、改良產品

繡出美好新圖景

本報記者 祝佳祺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08日 第 11 版)

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夢嗚苗寨風景區,吊腳樓裡陳列着琳琅滿目的民族服飾。

苗寨內的旅拍服飾店印象夢嗚店長小楊說:“遊客來體驗換裝旅拍,我們可以提供工坊的特有款式,很多遊客會專程衝着特別款來我們店。”

小楊所說的工坊是位於融水縣城的“彩雲苗藝非遺生活美學館”。2016年,工坊進駐融洲風情苗族文化風情街,享受免3年店鋪租金的優惠政策。此後,更多苗繡相關店鋪在風情街陸續開張。

走進工坊的車間,牆壁上掛着五顏六色的線筒,走廊裡懸掛着各式服飾,十幾名女工裁剪布料、踩縫紉機,各司其職。工坊產品包括幾大系列數百個品種,最高年產值近500萬元。工坊開展公益性技能培訓,吸納當地留守婦女成爲繡娘,讓她們可以靈活就業,增加收入。

“一張繡片,一個繡娘要繡半個月,每張售價1500元。”苗繡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工坊執行董事李伊園說,手工繡有着機繡無法比擬的細膩,但人工成本高。機器繡花也可以繡傳統紋樣、做傳統版型、按照傳統裁剪。除少量手工繡訂單外,目前工坊也會運用機繡繡片,有效降低了製衣的人工和時間成本。

爲適應現代穿着需求,工坊還對服飾的材質、樣式等做了微調。“服飾是隨着社會發展變化的,我們會傳承苗繡紋樣的特定樣式、相對固定的版型、繡法的技藝,但布料、顏色、款式等會根據現代的審美、需求進行改良。”李伊園說。

工坊還積極將苗繡元素融入日常服裝、文創等,開發更多元化的產品。在融水鎮苗家小鎮小學,孩子們穿着工坊製作的特色校服;在廣東,也有不少企業採購工坊製作的苗繡鼠標墊、公文包。

2017年,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李伊園帶着苗繡作品遠赴英國倫敦參與文化交流,“外國人看到我們的民族服飾發出驚歎,更堅定了我的信念,要爲推廣非遺多做一點事情。”

現在,她和繡娘們一起設計產品、拍攝視頻,利用自媒體平臺推廣苗繡,很多人找上門定製文創產品。工坊還開展研學業務,活動的場所就是工坊車間樓下的教室,自2020年來已接待2000多人次。

“最好的傳承就是讓更多人瞭解、熟悉、用上苗繡。”李伊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