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兩岸只求不變壞 勿因政治阻交流

自二○一六年五二○兩岸中斷協商,二○一八年美中開啓全面性博弈,暨二○二二年中共廿大後,兩岸關係已是由美中的太平洋大兩岸在制約與決定臺海的小兩岸。對北京而言,優先處理好美國這個外部勢力的重要性,自然重於臺灣內部從事臺獨的危害性。在賴總統就職百日之際,展望今年內的兩岸關係,外界主要關注有四:一是在美國大選趨於白熱化,選前兩位候選人是否會有進一步「友臺抗中」的宣示與作爲;二是賴總統若前往中南美洲友邦過境美國,過境的地點與接待方式究竟如何處理;三是賴總統今年雙十演說中,談到兩岸議題是否進一步刺激北京;四是十一月五日美國大選結果,對美中關係與兩岸關係可能的變數爲何。

美國總統拜登不尋求連任後,日前派遣國安顧問蘇利文前往北京,這是美國國安顧問自二○一六年以來首度前往北京。蘇利文北京行罕見會見習近平、軍委第一副主席張又俠、外辦主任王毅等三巨頭,凸顯正因爲拜登不參選,沒有選戰的策略考量。在明年一月廿日美國新任總統就職,面對美大選前、後諸多重大的挑戰,值此關鍵時刻,拜登與習近平都想透過此次蘇利文的訪中,再度強化美、中高層戰略對話機制,以管控分歧避免衝突。可以預期,九月拜登與習近平可望先通話;十一月秘魯的APEC峰會或巴西G20峰會雙方也將進行會談,在明年一月廿日前美中高層各項溝通對話仍將有效維繫。

對北京而言,當前美中關係存在各個層面的分歧,但最易引發誤判,造成衝突的第一條紅線在於臺灣議題。是以,只要美、中高層對話管道暢通,美、臺關係的互信與管道良好,縱使兩岸當局欠缺互信也無對話,但總體的風險仍屬可控而不至於失控。當前風險可控的兩岸關係有兩大特點,一是兩岸關係只求不變壞,而非求穩與求好;二是情勢多半由外在的美、中關係制約與大國共同利益算計,兩岸難有自主性的戰略與共同的利益,但這兩大特點下的兩岸關係是否符合臺灣民衆的最大利益與兩岸人民的福祉,仍殊值深思。

面對當前兩岸政治分歧,這種「只求不變壞而非求穩求好」的兩岸關係,此刻兩岸當局最需思考的也有兩點:一是不以政治分歧影響兩岸人員、經貿雙向的正常交流,積極思索如何透過操之在己的作爲,爲人民謀福祉、爲和平發展增添活水。二是,若以政治的分歧高度,制約兩岸人民雙向正常交流,並動輒影響經貿正常交流與利益,非但讓兩岸人民福祉得不到公權力保障,更爲兩岸製造仇恨對立衝突添柴火。

兩岸沒有政治互信,雖然不可能恢復官方的接觸與正式的談判,但從金門漁船事件的初步共識,到未來兩岸開放專業交流與觀光旅遊,也一樣凸顯兩個議題,一是在官方無法接觸談判下,面對交流所衍生的議題,兩岸公權力如何各盡所能、各取所需解決個案議題,避免個案發酵並惡化兩岸關係。二是兩岸的各項專業交流與開放觀光旅遊,雙方公權力如何以大處着眼,小處着手,以操之在己的作爲,促成雙向正常交流。兩岸多一點人民福祉考量,少一點政治盤算,則兩岸穩步恢復正常交流,應非難事。

(作者爲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