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加碼獎勵選手 不如端出務實體育政策

過去2周,熬夜看巴黎奧運成全民運動,全國上下沉浸在奪牌喜悅時,縣市長相繼喊出提高奪牌獎勵金,要讓選手有感,已成各縣市「軍備競賽」,但運動員期待的不只是振奮人心的「立即獎」,還需要有遠見的體育政策當後盾,才能締造更多人才及勝績。

羽球男雙「麟洋配」確定奪金那一夜,許多人情緒與「麟洋配」緊緊相系,享受全國上下一心的團結時刻,李洋是金門子弟,縣長陳福海霸氣喊出,將建國際級羽球館,讓國際賽事能在金門舉行,縣府也將發550萬,表彰李洋的優異傑出表現。

王齊麟屬臺北市籍,市長蔣萬安宣佈加碼「奧運金牌連霸專項獎金」,在既有273萬獎金基礎上,再加碼300萬奧運金牌連霸專項獎金,也邀王齊麟回臺後一聚,討論臺北國際級羽球館規畫。拳擊女將林鬱婷昂首奪下中華隊史上第一面奧運拳擊金牌,新北市長侯友宜也宣佈,從原本獎金270萬元加碼到570萬。

加碼獎金或許能激勵選手,但當金門縣府被問到「要不要再加碼時」,縣府官員理性地說,不會盲目跟風加碼,給長期穩定資源對運動員纔好。這番話說得務實、中肯,運動員需要的實質鼓勵不只是獎金多寡,還要有更友善的訓練環境、可當選手後盾的體育行政,及看得到未來的生涯發展等。

運動員多麼希望,握有權力的政治人物,支持體育不只是跟風熱度,對體育、對運動員的關懷,不能只是發臉書文賺流量,或爽喊獎金加碼博美名。

例如,爲了慶祝中華隊選手奪牌,部分縣市祭出國民運動中心免費入場,自行車越野選手許元耕就直言,這是假裝支持運動發展,對推廣運動毫無幫助,用最簡單的慶祝消化預算,應從各縣市體育人才資料庫,找出專業人才與民衆第一線互動,讓有興趣民衆願意參與運動。

奧運場上太多傳奇故事,風光背後是日夜奮鬥,總統、閣揆、縣市長等政治人物願意獻上鼓勵都是好,但熱血賽事沉澱過後,主政者應端出具體牛肉、願景當運動員後盾,臺灣體育未來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