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別讓文創新亮點 再淪蚊子館

桃園市中原文創園區開幕半年,觀展人數低迷,民代質疑,展區內容吸引力不足,連停車都難。圖/議員謝美英提供

國內知名文創基地北有松煙、南有駁二,桃園最近也打造中原文創園區,立志成「桃園版華山」,但開幕半年來入園人數低迷,平日僅約500人次參觀。目前全臺文創園區林立,地方政府想複製成功模式談何容易?若忽略本地文化特色和市場需求,就怕失去競爭力,淪爲下一間蚊子館。

中原文創園區前身是國防部聯合後勤司令部的主要倉儲區,桃市府與國防部合作推動活化,歷經一年半、耗資1.88億元修復,去年底對外開放。統計顯示,今年平日參觀人潮平均僅564人次,雖較去年剛開幕時的387人次多,但客流依舊不穩。

各縣市近年力推文創園區,然而要建設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創基地,並非一蹴可幾。首要正是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臺北松煙以菸草產業爲背景,高雄駁二則爲高雄港口倉庫,二者都成功將地方元素融入園區設計與內容之中,中原文創園區則似乎缺乏鮮明的桃園印記。

其次,文創園區也不該只是展示空間,而應成爲人才聚集、促進文化交流和商業活動的平臺。這需要深入瞭解當地文創產業現狀和需求,以及潛在消費者的喜好。如華山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吸引廣大年輕族羣,成爲都市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文創園區,桃園市多間由歷史建築活化而成的城市故事館也有相同窘境,有的每天僅30人次造訪,若缺乏有效宣傳並與在地產生共鳴,同樣難讓人想尋訪,在在凸顯「內涵建設」不容忽視。

地方政府活化閒置空間推動文創固然是好事,文創也需要時間積累,剛開幕的中原文創園區能否成功,仍有待觀察。活絡關鍵在於政府單位應找到適合本地的發展路徑,而非簡單複製他人的成功模式,硬體設施、交通便利性等配套也要跟上,方能真正實現促進地方文化與經濟發展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