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達海基一連錯過三帖續命解方 終至不可收拾
中鋼興達海基一連錯過三帖續命解方,終至不可收拾。記者劉學聖攝影
中鋼(2002)投資的興達海基成立之初就受困,一路踉蹌最終倒地,各界討論餘波盪漾,總體歸納興達海基一連錯過三帖續命解方,終至病入膏肓不可收拾。
政府8年前發展@@@離岸風電@@@各方見解分歧,最終穿上「風電產業百分百國產化」的華麗外衣開始推動,中鋼產業模範生的形象成爲最佳代言人,毫無風電經驗的中鋼初次上場,就被要求考100分。中鋼專家說,「經濟部一開始就下錯指導棋,種下禍因」。
事實上,風電產業百分百國產化只要能循序漸進,分短、中、長期定位,最終達百分百國產化,同樣有說服力。例如分3、6、9年,第3年國產化30%、第6年60%、第9年國產化90%以上,最終達標;就像減排淨零政策一樣,一步步到位。
此時又傳出陰謀論,認爲一開始就壓迫中鋼風電百分百本土製造是故意的,爲了產生對照組,犧牲中鋼以成就其他事。
回到執行面,當第一時間發現臺灣製造比進口貨貴很多,每座水下基礎都是賠錢貨,中鋼卻仍堅持使命必達,興達海基的帳從開始就虧損,六年來從未止血。
風電產業鏈企業要賺錢天經地義,中鋼是金屬業龍頭資源豐碩,可以與產業鏈擴大合作範圍,讓同爲金屬業的風電成員合法開展其他商機,做爲其對興達海基「特殊報價」的回報,爲什麼非要直接賺興達海基的錢不可?導致興達虧光一個又一個資本額,最終讓其夭折?
只是針對風電任務,中鋼各部門本位主義,眼見負責任的高層焦頭爛額,一些單位反覺得事不關己漠不關心,袖手旁觀風電事業逐步走到困境。隨着中鋼人力老化,組織內部常見小院高牆,自掃門前雪的風氣盛行,甚至中鋼母體受損也無所謂,只求自己部門維持舒適圈結構,現況如此,預期除了興達海基外,中鋼潛在地雷將一個個引爆。
最後,風電鏈的民營企業同樣可惜,若能與中鋼從長計議,協助興達海基發展,跳離短期困境,往中長期佈局,即可產業鏈賺到錢、中鋼興達海基成事、國家政策落實,三者全贏,屆時產業鏈企業在風電國家隊內都是功臣,裡子面子全拿實爲上策。
以上解方邏輯清楚通透、實務可行性高,興達海基敗亡,從經濟部、中鋼到產業鏈成員都太過僵化無法靈活應變,被小院高牆困住反而看不到全局,格局拉高了、問題就變小了,困難自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