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爲“新引擎”

2023年9月,重要領導首次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而人形機器人是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的核心要素之一;作爲集成人工智能、高端製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的新質生產力載體,將對社會產業變革和全球競爭格局產生顛覆性影響。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已成爲當前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路徑。2023年10月工信部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明確時間表: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相關產品深度融入實體經濟,成爲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

而在3月14日,海外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FigureAI發佈了一段新視頻,展示了人形機器人Figure01所具備的技能:視頻中,Figure01展示出了它與人類和環境互動的能力,通過跟人類進行對話,它可以自行判斷桌子需要收拾(把杯子按照瀝乾架的形狀放好,把盤子豎直地放到對應位置)、找到並遞給人類物品(視頻中爲一個蘋果),同時描述它正在做什麼並與人對話(儘管反應時間比人與人交流時稍有延遲),基本已經能夠實現自主識別、規劃並執行有益的任務(比如撿垃圾)。

而在十多天前,FigureAI纔剛宣佈獲得OpenAI等公司的投資,而後迅速用上了OpenAI的多模態大模型,並大幅提高產品性能與使用體驗,反映AI大模型能爲機器人領域帶來顯著進展。FigureAI表示,結合OpenAI的語言模型,Figure01現在可以與人類全面對話,視頻中Figure01展示端到端神經網絡框架下與人類的對話,沒有任何遠程操作,而且機器人速度有了顯著提升,開始接近人類速度。

“人形”+AI的加持有望助力機器人打開更多應用場景、成爲一個真正通用的產品。一方面,人形機器人的優勢在於具有較高的行動靈活性和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相比結構化的工業場景,人類生活場景更加複雜,與人體結構相似度較高的人形機器人能夠在人類生活環境中自如運動,不需要爲人形機器人特別改造環境。另一方面,在ChatGPT、PaLM爲代表的AI多模態大模型的賦能下,機器人可以與真實世界進行多模態交互,從而實現“具身智能”,並擁有不斷進化、跨場景應用的能力,有望被應用於製造業、社會服務、家庭服務、養老等的衆多場景。馬斯克提出未來一個自然人或許都需要擁有兩個人形機器人,全球的人形機器人數量有望達到100億臺。近期,高盛研究分析師預測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將有望在2031年實現100萬臺的關鍵量級突破,2035年人形機器人的出貨量有望達140萬臺、市場有望達380億美元。

我國機器人產業鏈相關公司在全球中具有顯著的供應鏈優勢,尤其是在傳感器、執行器等核心環節中。我國有望憑藉產品全面性、規模製造能力和降本能力,結合人工智能的商業化進展,持續受益於人形機器人這一革命性產品。而普通投資人對於大量機器人相關企業並非非常熟悉,個股投資難度較大,可以通過投資對應指數產品,如機器人100ETF(159530)等,參與到人形機器人這一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