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8點見丨異地用血不該是個問題;新“國九條”落地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近日,“男子獻血13次妻子用血卻被拒”的話題引發廣泛討論。這次異地用血暴露出一些堵點,應該如何解決?
志願者在無償獻血。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4月12日,鐵先生在網上發帖稱,他在日照無償獻血13次,共計4900毫升,還曾因此獲獎,但他妻子在濟南做手術備血卻因異地被拒。4月14日,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從日照市中心血站證實,山東省衛健委已介入調查,並已協調將兩袋備用血送達醫院,其妻手術順利未用上。
每個地市都有血站,並且各地市血液庫存不共享。這樣一來,無論採血和供應,都形成了各地割據的局面,地區間的血液調度需要協商,血液庫存足夠還好說話,一旦“血荒”,就容易出現各地優先自保現象。
爲了打通地區阻隔,相關部門出臺了不少舉措。比如,2019年9月,國家衛健委就曾下發通知,要求跨地區無償獻血者臨牀用血費用直接減免,並建立全省統一的用血減免平臺。然而,異地用血直接減免容易落實,各地血液庫存共享和跨地區調度難度更大。
其實,打破用血各地割據局面,在全省甚至全國範圍內建立統一的血液調度平臺,更能發揮出血液使用的最大效率。
目前建立更高層級的血液庫存共享和調配平臺的技術條件已經成熟。相信只要打破觀念並協調好利益,完全可以做到異地用血科學調度,讓符合優先用血和直接減免費用條件的患者,均能順暢地在異地享受到相關優惠政策,從而進一步激發民衆無償獻血的積極性。閱讀全文>>>
時隔十年,資本市場的第三個“國九條”來了,對資本市場產生哪些影響?中小投資者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權威解讀。
圖/IC photo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意見》共9個部分,是資本市場第三個“國九條”。在總體要求上,新“國九條”提出目標,未來5年,基本形成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框架。新“國九條”對證券基金機構明確提出要求——加強證券基金機構監管,推動行業迴歸本源、做優做強;推動證券基金機構高質量發展,積極培育良好的行業文化和投資文化。
清華大學中國現代國有企業研究院研究總監周麗莎表示,新“國九條”有助於構建良好的市場環境,保持市場的穩定,並且鼓勵中長期投資者持股穩定,避免了炒作股價的風險。這意味着公司將更加註重長期穩定的分紅,這種分紅方式有望爲投資者帶來更爲可靠的正向收益,並與投資者分享價值,從而回報社會。此外,將有助於提高市場透明度和規範性,進而吸引更多的長期投資者參與市場。有助於遏制短期投機行爲,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爲經濟的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相較於過去的“國九條”,本次最大的變化在於不僅強調了資本市場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且更加突出了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的主線;同時,明確了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針對近年來市場波動暴露出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改進措施和發展方略。新“國九條”有望進一步推動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提高市場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爲投資者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稱,新“國九條”的實施將有助於推動中國資本市場向更加成熟、規範的方向發展,爲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專題>>>
今天北京市又經歷了一場沙塵天氣。隨着沙塵逐步移出,北京市已解除沙塵藍色預警。哪些月份沙塵天氣頻繁?近年來我國沙塵天氣趨勢如何?
數據顯示,我國沙塵天氣主要出現在春季和冬季,其次爲秋季,夏季最少。3月至5月的沙塵過程能佔到全年的80%。其中,4月份沙塵天氣最爲頻繁,常年平均達到4.3次,其次是3月和5月。春季是華北地區全年空氣冷暖變化最劇烈的季節,午後又是一天氣溫最高的時段,更容易造成大氣層結的不穩定。沙塵天和單純大風天的根本區別,就是看對流層低層垂直動力方面的“臉色”。據歷史資料統計,2000年以來,我國沙塵天氣過程的次數呈減少趨勢,強度也在逐漸減弱,但年際波動較大。2000年至2023年,我國共出現324次沙塵天氣過程,年均出現次數爲13.5次,其中2014年出現次數最少(7次),2001年最多(22次)。2000至2010年均次數爲15.73次,2011年以後沙塵次數明顯減少,2011至2023年均次數爲11.62次。閱讀全文>>>
近日,美國經濟學家、“休克療法”之父薩克斯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他表示,美中少了爭吵,多了穩定。
“兩國元首在舊金山會晤後,美中關係確實穩定了一些。”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傑弗裡·薩克斯(Jeffrey Sachs)日前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很高興看到美中兩國開始對話,近期美國財政部長耶倫以及其他高級官員與中國領導層會面,如今美中關係“少了爭吵,多了穩定”。
薩克斯被稱爲“休克療法”之父,曾長期出任聯合國秘書長的特別顧問,目前擔任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負責人,也是聯合國高級顧問。他曾連續兩年被《時代》雜誌評爲“世界百名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並被《紐約時報》稱爲“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學家”。
40多年來,薩克斯幾乎每一年都會來中國交流。上個月,薩克斯還來到北京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這是瞭解中國經濟形勢的好機會。”薩克斯說道,會上聽到的一切都讓他深受鼓舞。
談及近期有關中國“產能過剩”的言論,薩克斯指出,目前美國乃至西方有一組相互矛盾的論調:一方面稱中國的高速增長階段已經結束,另一方面又在抱怨中國“產能過剩”。這兩種論調並不完全一致,因爲後一種觀點顯示了他們對中國經濟成功和生產力持續發展的擔憂,“兩種態度都是錯誤的。在我看來,中國經濟應該而且將會繼續保持良好的增長。”閱讀全文>>>
德國總理朔爾茨一年半後再訪華。這次訪華,有何特別之處?
4月1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抵達重慶,開啓訪華之旅。當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前排中間)一行在重慶解放碑、魁星樓廣場等地漫步,感受當地風土人情。圖/ IC photo
據新華社報道,應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邀請,德國總理朔爾茨4月14日至16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對於朔爾茨此訪,法國國際廣播電臺評論稱,朔爾茨“從未對一個國家進行如此長時間的訪問”。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注意到,朔爾茨將訪問中國三個城市,形容此訪“幾乎像是默克爾時代的旅行”。
2022年11月朔爾茨首次訪華時,正值俄烏衝突升級、歐洲出現能源危機、歐洲政壇一些人借烏克蘭危機喧嚷對華強硬或者“與中國脫鉤斷鏈”之時。朔爾茨當時訪華,明確表明了拒絕與中國經濟脫鉤的務實立場,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而朔爾茨在一年半後再次訪華,又正逢烏克蘭危機陷入僵局,中東巴以、伊以戰火又起,歐洲戰略自主的聲音再次響起之時,美國近來又開始炒作“中國產能過剩威脅”“向俄羅斯提供支持工具”等議題。
在這種背景下,中德舉行高層對話、深化經貿合作,對於穩定中德和中歐關係基礎、擴大國際社會的理性聲音都有助益。閱讀全文>>>
編輯 賈聰聰
設計 朱靜暉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