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徵程 新偉業|十年蝶變,讓大運河煥發蓬勃生機
滄州紮實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
十年蝶變,煥發蓬勃生機
7月16日,記者來到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連鎮鎮,站在運河西岸眺望,對岸一座5米高的大壩格外引人注目。這是世界文化遺產點連鎮謝家壩,施工人員正對其破損處進行修復。“近年來,東光縣開展了謝家壩本體保護修繕、周邊環境提升等工作,並挖掘申報非遺項目,留住大運河歷史文脈。”連鎮鎮副鎮長於澄說。
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河北段大運河的謝家壩、華家口夯土險工和滄州—衡水—德州段“兩點一段”被列入其中。十年來,滄州市堅持做好保護、傳承、利用文章,以規劃爲引領,加快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旅遊帶,讓古老運河煥發新的生機。
爲更好保護大運河文化遺產,滄州優化提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和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6個專項規劃,編制滄州市大運河整體景觀和城市建築風貌規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滄州段)建設保護規劃,形成滄州大運河系統完整的“1+6+1+1”規劃體系,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提供系統指引和支撐。
多措並舉,造就“生態之河”。十年來,滄州市持續推進運河沿線生態綜合治理,在大運河沿線進行全域河道清淤和岸坡護理,開展沿線補植增綠,動態清零運河沿岸“散亂污”企業,對大運河沿線村莊全部實現農村生活污水管控,加強生態環境修復,爲大運河文化傳承利用奠定了生態基礎。
“古建築、文物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其修復、保護是激活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重要一環。”滄州市大運河文化發展帶建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我們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完成孫福有故居、瀾陽書院保護修繕和環境整治工程,正在積極推進南川樓沉船出土文物保護和有關文獻的挖掘整理、吳橋縣安陵城址考古勘探、謝家壩本體保護修繕工程等。”
在位於大運河畔的滄州園博園內,錯落有致的展園風采各異。行走其間,移步換景,宛若走進一幅美麗的畫卷。“大運河南運河段南北縱穿滄州園博園,運河的自然生態風光與園博園院落式建築、園林花卉景觀有機結合。園博園已成爲滄州大運河文化帶上的一個重要節點。”滄州市大運河文化發展帶建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
除了園博園,滄州還在運河沿線建成12座旅遊碼頭,實現了大運河中心城區段旅遊通航,開通了“水上公交”,建成百獅園、運河公園等,並引入雜技、武術等民間非遺文化,再現大運河千年風韻。“大運河的變化太大了,不僅環境更好了,還可以乘船遊覽,感覺非常愜意。”市民張婧怡說。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是滄州大運河畔的另一道風景。在這裡,大運河流域沿線8省(市)的航運風貌、代表性建築和非遺項目一一呈現。其中,以“一船明月過滄州”爲主題的滄州非遺保護成果展,吸引了衆多遊客駐足參觀。
今年,滄州市制定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活化提升工作方案,全面徵集大運河非遺文創,建立數據庫,形成179個非遺項目、390件非遺產品(文創產品)清單,新增非遺項目24個、展示視頻6個、非遺文創售賣點3個,組織12名非遺傳承人定期現場展示非遺技藝。
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旅遊帶建設。滄州市以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園建設爲抓手,利用好大運河非遺等資源,升級休閒、購物、沉浸式體驗等多種業態,有機串聯起旅遊景點、文化亮點和商業熱點,打造了以大運河爲主軸的精彩旅遊廊道。(河北日報記者 王雅楠)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