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對大陸新認知

(圖/本報系資料照)

我回到臺灣發的第一則朋友圈,就是在書店看到的景象——進門的正中央黃金位置擺着兩岸戰爭相關書籍。臺灣朋友表示,見慣不怪了。

還有一本關於中國大陸的暢銷書,書腰寫着幾個大字「從爆買到爆性」,在書店站着看完了,基本就是該記者蒐集的各種網上資料,比如中國大陸的充氣娃娃市場等。這我也能寫啊!不就是資料拼湊,掛個聳動標題嘛!

哎,都是財富密碼。

跟朋友們聚會時,就算是對大陸不熟悉的,我也不需要像幾年前那樣「翻譯」給她們聽。我剛來大陸那時,很多臺灣朋友是不喜歡偏北方、充滿兒話音的大陸口音的,每次回臺灣總被吐槽,抖音時代到來後,大家也不說什麼了。

一位臺灣媒體前輩跟我說起她的高中生兒子,知道李榮浩,日前卻問她「楊丞琳是誰」——這真是我聽過最誇張的代溝了!

如果你問,兩岸年輕人在這些層面的趨同,能改變什麼?我也無法具體回答。但我在看各種外媒和外國記者寫的兩岸時,總覺得缺乏了什麼。

住在臺灣的外國記者,一直在寫臺灣年輕一代的政治認同變化,描述年輕一代將「民主臺灣」與中國分開,但臺灣年輕一代將大陸元素「生活化」的現象,礙於文化或是立場,主流外媒少有論及。

前些日子香港媒體出過一篇《抖音小紅書上的臺灣青少年》,其中一段內容是:「臺灣年輕人看到大陸軍演、歌頌國家的影片,會意識到這些內容可能就是『大外宣』而心生警惕。即使透過網路的觸及,臺灣青少年得以親近中國大陸流行文化,但也是經由網路,他們可以察覺到在某些時刻,大陸網民與臺灣人對時事看法的巨大落差。」

因爲網路而瞭解、而用語趨同,也會在某些時刻加深「我們果真立場不一樣」的認知。但這樣不好嗎?

社羣媒體取代了傳統新聞和上一代口耳相傳的「臺商在大陸包二奶」故事,成爲臺灣年輕一代,建構新一代大陸認知的重要方式。

這個新的建構方式中,有別於過去「臺灣人告訴臺灣人」的單一,加入了更多「大陸抖音主、大陸同輩人」的來源——這種模式下,好好壞壞,至少有很大部分信息來源是大陸。

這些短期內「沒看出什麼」的現象,是否會在淺移默化中影響兩岸未來的交往,一代又一代的臺灣人又會創造出怎樣有別於上一代的大陸認知?這些,回臺一趟後我感覺,還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