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評機構後知後覺 未能預測矽谷銀行危機
矽谷銀行與標誌銀行在短短時間出現崩倒,引發債券持有人憂心是否將面臨慘重損失。至逾未投保的存戶更害怕,如果沒有金融監管機構介入,存款是否將血本無歸。
這兩家銀行在危機爆發前,都曾獲得信評機構給予的高度評等。穆迪直到上週纔對矽谷銀行提出降等威脅,不過此舉嚇壞了存戶,導致該銀行發生瘋狂擠兌,併爲之後的倒閉種下禍根。
信評機構過去經常遭到華爾街與金融監管機構的詬病,特別是它未能在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前發佈預警。
批評人士指出,信評公司的商業模式本身就存在利益衝突,因爲前者的商業模式主要由接受評比的企業付費。但也有部分業界人士表示,由於銀行倒閉可能在很短時間發生,因此想要即時偵測確實有其難度。
Whalen Global Advisors董事長華倫(Christopher Whalen)認爲,信評機構需要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他表示這些公司之無法趕上時代需求,是因爲太過官僚,他解釋「降級的程序就過於繁瑣而缺乏效率。」
投資者與存戶多倚賴標普與穆迪等信評機構來評估公司償還資金的能力。其中信評業者對於金融機構的評比,主要在於判斷債務與存款的信用品質,以協助債券持有人與顧客對銀行進行判斷。
在過去某些情況,投資人與發債者抱怨信評公司對於它們評比的債務太過嚴苛。舉例來說,如果對銀行的問題太早提出警告,恐讓存戶感到驚慌,甚至將引發銀行倒閉。但若太晚提出警告,也會讓顧客與投資者對於潛在損失毫無所悉。
美國銀行業發生動盪的幾個月前,標普曾發佈一份2023年全球銀行前景報告,聲稱美國銀行業體質良好、風險也在下滑。此外穆迪在年度報告中,也對北美銀行業前景展望給予穩定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