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人才荒”之下:熟練工纔有市場,應屆生需求僅有6%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 陳歸辭 上海報道
在國內集成電路市場進入快速增長的同時,數據卻顯示,今年行業企業的招聘需求和薪酬水平正在整體下行。這在對於應屆畢業生等人才的需求方面表現得尤爲突出。與此同時,與全球集成電路行業人才緊缺的趨勢相同,國內高端人才需求依然強勁而迫切。
如何加強集成電路領域的人才培養,成爲行業共思的問題。在12月7日舉行的2024浦東國際人才港論壇·集成電路產業人才論壇,多位行業專家和企業家對此展開了交流與探討。
高端人才緊缺
據愛集微副總裁、職場業務總經理韓鵬凱在本次論壇上解讀的《集成電路行業人才發展及薪酬趨勢分析報告(2024)》,集成電路行業企業的招聘需求從2023年至2024年呈現整體遞減趨勢。
這在工作經驗不足的人才需求方面體現得尤爲突出。對於工作年限爲1—3年和3—5年的人才,招聘需求呈現下降趨勢,但對於工作年限爲5—10年和10年以上的人才,招聘需求不減反增。
同時,2024年,行業企業僅有6%的校招需求,94%爲社招需求,對於應屆生的招聘需求同比降幅達24.62%。
上述數據反映出當前集成電路領域的人才供給狀況與行業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而高校培養的學生以及產業中的人才尚難以滿足需求。“高端人才的需求其實一直非常緊缺。” 韓鵬凱表示。
行業薪酬方面,報告顯示,無論是社招還是校招的平均薪酬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2024年集成電路行業社招平均薪酬爲34.21萬元,同比下降3.93%;校招平均薪酬爲17.34萬元,同比降幅達11.94%。在上海、深圳、北京這三個集成電路人才需求集中的城市,2024年的行業平均薪酬也均分別出現3.17%、3.43%、1.69%的下滑。
分崗位來看,除設備以及工藝工程師崗位的平均薪酬出現正增長外,模擬、數字、測試、軟件以及FAE崗位均出現下降。數字前端與數字後端這兩個近兩年的熱點研發崗位,薪酬降幅均跌破5%,熱點崗位的平均薪酬逐步趨於理性。
薪酬趨勢折射出集成電路行業企業的盈利狀況,這與應屆畢業生及其他工作經驗不足人才需求減少也形成印證。
如何培養人才?
事實上,在近年來全球半導體市場的急劇擴張的背景下,世界各國均面臨半導體人才緊缺的挑戰。與此同時,地緣政治因素以及供應鏈安全考量,促使多國着手推進半導體產業本土化進程,進一步引發高端人才的“搶奪戰”,加劇了人才緊缺的局面。
加強高校人才培養,成爲應對集成電路人才缺口的一個關鍵。國內一個關鍵性的舉措是在202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將“集成電路”單獨設立爲一級學科。這爲集成電路的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學科體制上的支撐。高校也正在推進課程改革,同時,加強與產業的合作。
對於國內人才培養的現狀,安其威創始人兼總經理陸建華在論壇上坦言,“我們過去經常發現,即使是優秀高校出來的學生,很多其實在基礎知識上還是沒有真正地夯實。”但他也指出,這與中國整個集成電路行業真正興起的時間還不長,技術沉澱還不夠有關。
對此,他呼籲加強學校的基礎教育,“還是要回到學校的基礎教育,讓學生在學校裡儘量多地掌握工程領域的各類知識。對於基礎知識特別紮實的年輕工程師,我們企業有的是機會讓他們得到更多的鍛鍊。”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圖靈量子創始人金賢敏認爲,培養相關領域的人才,在本科階段推行科技的通識教育,讓學生完成成體系的物理、化學、材料等相關基礎知識的教育,是比較重要的。
在本科後期或研究生期間,他認爲僅僅是學校裡的學習培養是不夠的,有兩種做法可以承擔人才培養的關鍵部分。一種是借鑑歐洲一些國家的做法,他們的學生在這一階段有半數時間在企業中度過,企業也會給學生髮放津貼。這種做法能夠把學校的學術研究與企業的培養相結合起來,使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得到培養,而企業的津貼也能夠減輕學生的生活壓力。
第二種做法是建立如臺積電前身臺灣工研院、歐洲頂級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那樣類型的機構,以重設備、重工藝、重管理模式,促進技術發展與人才培養,並且能夠支持科學家創業,支持一些中小規模公司的發展。金賢敏認爲這類機構能與大學形成互補,對人才培養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智能信息通信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胡宏林則強調了對產業人才培養要有耐心,對學生進行較早的啓蒙以及幫助學生打好數理化基礎很重要。“現在我們提耐心資本,對產業人才也要有耐心,打好基礎很重要。”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