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初創企業,加速洗牌?

曾經備受資本追捧、可謂“遍地黃金”的半導體賽道,幾經波折之後,迎來資本市場寒冬。

“看不清、不敢投、沒錢了”一度成爲貫穿行業的基調,半導體“盲投也能掙錢”的時代宣告結束。

資本市場的風向,變了!

衆所周知,半導體是一個前期投資巨大、回籠資金漫長的行業,資本對其發展異常重要。而如今資本市場的轉向,對於芯片初創企業,尤其是那些不斷靠融資輸血,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企業來講,或將是一場“厄運”。

芯片企業淘汰賽,加速!

資本寒冬,往往意味着行業洗牌,芯片企業接連倒閉。

2023年,前有哲庫3000多人團隊就地解散、時代芯存資不抵債放棄掙扎,後續摩星半導體、復睿微電子等國內芯片創業公司相繼曝出倒閉傳聞。

此前,曾立志成爲“中國高通”的諾領科技、Arm CPU初創企業啓靈芯等芯片企業也早已相繼消失。

究其原因,除了技術路線偏差、戰略失誤或核心人員變動等因素外,融資難+虧損大+盈利差,成爲壓到公司的最大一根稻草。

半導體具有三大特性:大投資、長週期、高風險。

真正的研發需要高投入長週期和相當大的風險,企業要想保持長期持續穩定發展,除了先進的技術和成熟的產品外,還必須要有穩定的收入、利潤和現金流。否則,一旦沒有大量資金輸血的話,很難有半導體企業可以走到最後。

因此,在當前資本市場遇冷的現狀下,芯片淘汰賽加速上演。

根據企查查的數據,2022年中國吊銷、註銷芯片相關企業超過5700家,同比增長了近70%。而在2023年,破產及註銷的企業數量更是超過了10000家,增幅達到90%,增長趨勢明顯。

資料來源:企查查

除了數量激增之外,這次芯片淘汰賽波及的範圍也更加廣泛,不僅包括國內初創企業,也有具備一定技術研發實力的國際初創明星企業。

其中,AI新星Wave Computing破產關閉的消息還歷歷在目;前不久,美國GaN初創新星NexGen Power Systems也突然宣佈倒閉;前腳剛退出中國市場的英國AI芯片獨角獸Graphcore,近日又傳出出售的傳聞...

資金流動性的減少、創新步伐的放緩,以及消費者信心的衰退,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這些初創公司的成長。

尤其是在下行週期下,由於供需平衡被打破,此前的賣方市場轉變成買方市場,爲了回收現金流,保持和搶佔更多市場份額,很多廠家不得不選擇降價促銷。但即便如此,在需求疲軟下,很多公司銷量依然不見起色,並且在收入端出現了量價齊跌的情況。

而在支出端,集成電路屬於典型的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行業,一家芯片廠商想要在市場上擁有一定的競爭力,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和生產資金。而且,芯片行業的技術更新換代非常快,需要不斷地進行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因此,芯片行業的投資成本非常高,導致很多企業無法承受這些成本壓力。

長期入不敷出的結果,體現在經營數據上就是業績大幅下降甚至虧損。

以往,在資本市場火熱時,其實這些都不是問題。因爲只要故事講得好,有一定的技術和產品落地能力,總有大把資金願意爲此買單。而如今,在行業下行情況下,資本熱度也在同步降溫。大家不約而同收緊了口袋,資金不再像以前那麼充裕,缺乏生命力的公司逐漸融不到下一輪。

因此,在內部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外部融資熱度下降的大環境下,使得一些初創企業很有可能面臨被淘汰出局的局面。

Atomic管理合夥人兼首席執行官傑克·亞伯拉罕發出警告:“有三分之二的初創企業最多還能生存不到一年時間,我們即將進入一個初創企業大規模消亡的時代。”

芯片創業公司,出路在哪?

隨着全球經濟衰退及半導體產業景氣度的持續下滑,投資者此前對於半導體初創公司狂熱追捧開始迴歸冷靜的現實,以初創企業爲主的半導體廠商因缺乏資金而跌跌撞撞並瀕臨破產。

行業洗牌或將在所難免。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設計分會理事長魏少軍在ICCAD 2023上分享的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共3243家芯片設計企業,其中1910家企業的銷售收入小於1000萬元,產業的“優勝劣汰”或仍將繼續。

愁雲慘霧之下,對於芯片初創企業來說,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熬過資本寒冬,以及接下來的自救與破局之路,又究竟在哪裡?

先努力活下去

活下來纔有機會。

三伍微電子創始人鍾林表示,替代國產的芯片公司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殺低價搶佔市場,一條是通過新的技術帶來市場機會實現彎道超車。

但是等待新技術帶來的市場機會需要時間,這個時間是國內芯片創業公司很難面對和承受的,有來自投資人的壓力,來自供應鏈的壓力,也有來自公司內部的壓力。

因爲在當前的芯片行業,再小的市場都有一堆人去做,目前半導體各個細分賽道基本上都至少有幾十家創業公司,在沒有先發優勢的情況下,後來者再想用同樣的方式發展壯大,這個時候已經很難了。

而如何去卷,考驗着每一個芯片創業公司。

回顧行業發展歷程,2019年左右是國內芯片產業發展的臨界點。在那之前,國產芯片幾乎沒有應用生態,在出現供應鏈危機後,中國半導體產業下游才真正發展起來。這不到5年的時間對於半導體行業來說非常短,無論是讓產品還是技術上升到海外的高度都不太現實。

因此,從整體來看,在短時間內並不能顯著提升本土芯片廠商的競爭力,國產芯片仍需一個相對長的市場驗證週期。對於從業者而言,堅持“長期主義”無疑更爲重要。

正因如此,在芯片投資“退潮”的趨勢下,建議現在的芯片公司創業者省着花錢,不該花的地方要節約下來。

鍾林強調,在這一次資本寒冬,創業公司要想活下來,必須穿越週期,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學會自我造血,自力更生,不要對資本寄予太高的期望。即使拿到了錢,也要朝着快速實現自我盈利的目標而去。學會掙錢是企業的必修課,有些企業可能一直都學不會,這一課遲早要補上。

所以,針對資源有限、能力有限的半導體中小公司,只能小步慢跑,抓住每一個小機會。鍾林認爲,當下芯片初創公司的當務之急是首先要活下來,確保公司現金流。而且技術和和產品要跟得上,要有競爭力,儘可能加大研發力度。同時,市場策略和銷售能力要匹配,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價格策略和市場推廣策略。

在市場的“大浪淘沙”中,挺住,或許便意味着一切。

擺脫同質化內卷

前幾年,在半導體“滿地黃金”的時代,半導體涌入海量資金,國內芯片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現了大量重複性項目,估值也普遍虛高,吹起了不少泡沫。

這帶來的結果是市場的小、亂、散,以及技術和產品低水平的重複,這使得許多半導體企業常年虧損,遲遲不能盈利變成常態。

目前,國內在某些低端芯片賽道“內卷”升級,“以價格打價格、以專利戰專利,以國產替代國產”的現象普遍存在,導致中低端芯片處於惡性競爭的紅海。

盈利,本應該是芯片創業公司最基本的追求,但現在變成了一種奢求。技術拉不開距離,產品拉不開距離,終端需求也拉不開距離。

因此,在產品同質化競爭下,導致大多數的中小芯片公司陷入有產品沒銷量,有銷量沒利潤的困境,且極易出現惡性循環。大部分芯片設計公司融資資金一般維持2年左右,如果沒有產品和銷售業績,很難進行到下一輪融資,這將導致了大量資源的浪費以及部分企業被淘汰出局。

對此,低端國產替代要向高端卡脖子領域升級。

行業洗牌期,往往是低端技術、產品、產能淘汰出局,向高價值領域進行升級的黃金時期。

鍾林表示,短期幾年內,芯片創業公司很難通過市場淘汰出清,即使投資人不投了,芯片創業公司將以隱形的方式存在。中低端成熟穩定的芯片產品,會以新的品牌形式繼續進入市場,沒有前期開支,不需要研發投入,以極低的價格在市場上競爭。

但對於芯片公司來講,要想最終成功,只能往高端芯片走。中低端芯片永遠是個泥潭,陷在裡面就無法脫身。所以,作爲芯片創業公司,要確保現金流先活下來;其次是技術和產品要跟得上,不斷往高端走,儘可能加大研發力度,打造競爭力;然後是市場策略和銷售能力要匹配,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價格策略和市場推廣策略。好的策略能夠實現以弱勝強,以少勝多。

華登科技管理合夥人王林向筆者表示,“創新”永遠是半導體行業向前發展的不變推動力,但過去幾年的“進口替代”浪潮反而讓最該被重視的創新備受冷落,所有人都在用成熟的技術去滿足成熟市場的替代需求,也就逐漸形成了無盡的“內卷”。但創新的空間是無限的,不管是技術還是應用,仍然有很多的新機會讓大家去嘗試。

謹慎擴張,平衡投入與營收

對於芯片公司來說,產品線或者賽道的擴張,到底是機會還是陷阱?

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答案,視每家公司情況和時機而定。但對於大部分創業公司來說,擴張是很危險的,往往死於擴張。

鍾林指出,對於初創公司而言,雖然擴大規模是每個企業的願景,但急於擴大規模就像是一劑初創企業毒藥。擴大規模的前提是“燒錢”,絕大部分初創公司是沒有能力靠自身盈利來擴張的,只能依賴於不斷融資,如果缺乏後期資金支持,公司將走向死亡。

另一方面,隊伍太小而產品線太多,這會過度分散公司資源和精力,再加上芯片研發的試錯成本高、迭代慢,一旦力量分散就更難以保證研發進度。

因此,在業務與投入上,芯片初創公司要研發更要“平衡”。

對於2024年的芯片市場,有業內專家表示,除了要關注行業週期,也要着眼於廠商們的“自救”行動,但自救往往也伴隨着風險與不確定性。

尤其是在利潤不及預期的背景下持續擴張、燒錢,無疑是對企業耐心與判斷力的巨大考驗。

研發、擴張、轉型的成功與否,或許很難在短期時間內充分顯現,半導體產業的週期也有長短之分,供需關係變化引發的價格漲跌只是短週期,其效應在幾個季度內顯現,而下游應用產業的興衰榮枯纔是以年爲單位的長週期。

結合當前行業週期現狀和資本市場情緒,芯片企業需要在不斷追求新業務的同時,保持財務可持續性,審慎應對行業的變革,走好這根“平衡木”並不容易。

此外,在當前現狀下,尋找一條有機會的芯片新賽道極其艱難,幾乎任何細分領域都是創業公司扎堆或者已有巨頭入局壟斷市場。因此,選擇一條有技術演進和迭代的方向,顯得尤其重要,通過技術突破和快速推進,搶佔技術和產品先機,否則只能深陷產品同質化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擅於“併購”

伴隨着下行週期,以及融資預冷等產業鏈經歷的陣痛,併購開始重新受到行業關注。

每當行業下行的時候,總是併購市場最爲活躍的時候。因爲只有在這個時候,大公司才能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到一些優質資產,一些有一定技術、產品積累的小公司遇到生存發展問題,才願意脫手甩賣以避免破產倒閉的命運。

併購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既可去僞存真,讓真正堅持長期價值、突破高壁壘核心技術的企業更加壯大,還可在馬太效應不斷凸顯的時代提升競爭力。

對小公司來說,被併購也避免了破產倒閉的局面,通過與大廠的合作,讓公司前期積累的資源能夠在未來進一步發揮作用。

芯湃資本創始合夥人李佔猛在接受筆者採訪時所言:“未來兩年中國的半導體產業肯定會進行行業洗牌,市場上相當一部分沒有競爭力的公司,會因爲融資困難和缺乏自我造血能力而導致資金鍊斷裂,進行行業出清,企業之間的併購重組也會成爲常態。”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當前中國半導體行業過於分散,僅僅憑藉單一產品很難成爲龍頭企業,通過併購整合向“平臺型”、綜合性廠商邁進,形成國際競爭力,也是順理成章的選擇。

北京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朱晶曾指出,國內芯片設計併購整合比較多的賽道將會出現在模擬芯片、射頻前端、MCU、顯示驅動IC、EDA和IP等領域,這些賽道有幾個特點:第一現存創企多;第二,上市公司多且具備斷層優勢;第三是價格戰和內卷很嚴重;第四,曾經是資本熱涌的領域,資本方有壓力推動整合;第五,估值水平相對合理具備收併購談判的前提條件。

“雖然併購會升溫,但也不能盲目樂觀”,李佔猛強調道,因爲國內目前在上市公司併購方面還沒有完全的市場化,管理層仍傾向於用傳統的估值方式來約束上市公司,另外就是審批流程和週期都非常漫長,導致很多交易因爲估值或者審批上的原因難以真正落地。

保持耐心

芯片公司的破產重組、解散對國內半導體產業是一個重要的警示。

這些企業的退出不僅反映了半導體行業競爭的加劇,也從側面反映出,雖然中國半導體行業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進步,但在獨立創新、企業文化建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策略方面仍存在不足。面對這樣的行業形勢,企業家和投資者必須採取更加審慎和前瞻性的策略。未來的道路雖然充滿挑戰,但同時也蘊藏着無限的機遇。

創道諮詢總經理步日欣向半導體行業觀察表示,半導體創業是一個需要長時間技術儲備、經驗積累的事情,需要深厚的行業背景和資源,絕對不是“運動式”的創業,不是短時間內拼湊一個明星團隊,拿到鉅額的融資,就一定能創業成功。團隊的模式、公司的戰略、產品研發、市場落地等等,每一個環節出問題,對於半導體創業都是致命的。

另外,有些企業雖然背靠產業方,能發揮聯動作用,看上去邏輯很清晰,但也得考慮產業方股東能否獨立支撐一款芯片的放量,量起不來,商業模式就很難成立。在芯片領域,產業鏈要有分工,下游大包大攬的做法,並不一定都行得通。

在當下國內外競爭激烈、市場和投資環境均不利的條件下,國內初創公司要想殺出一條血路,鍾林談到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基因對一家芯片公司很重要,負責人要真正能理解芯片,才能做好每一個決策。

開頭容易,路難走。做芯片是個比較漫長的過程,短平快的思維不適合做芯片。

做芯片,第一是方向,第二是技術團隊,第三是資金。越高端複雜的芯片,投入越大,研發迭代時間越長,風險越大,一顆芯片的出貨量達不到一定規模,沒有一定的利潤,根本就收不回成本,不是做出芯片就是成功。

國產芯片創業淘汰賽和洗牌能不能完成,起源於投資人,必然也落幕於投資人。

隨着半導體IPO越來越緊、越來越難,前期投資很難退出,股權轉讓又找不到接盤者,一些芯片投資人開始焦慮了。

芯片投資人的焦慮,就是芯片創業者的噩夢。

鍾林表示,因IPO時限所設定的回購高峰會在未來兩三年陸續到來,由於當前二級市場IPO收緊,大量項目會觸發回購,而投資機構選擇回購的項目通常是營收不良,沒有造血能力的項目,所以這些公司通常也沒有資金能夠回購投資股東的股份,而創始人如果簽署的是以所持股權價值爲上限的回購條款的話,觸發回購則意味着觸發清算,創業項目也基本就會終止了。

面對市場的變化,國產芯片公司需要轉變思維,更加註重盈利能力。融資思維和盈利思維存在本質差異,前者偏向於快速融資和上市,而後者注重技術優勢、效率提升和利潤最大化。選擇哪個思維方式將取決於企業自身情況、產業環境和資本市場的時機。

當前處境下,國產芯片公司需要重新審視其戰略,不要再將融資和上市作爲唯一的成功標誌。實現盈利、提升技術和產品競爭力將是擺脫陷阱的關鍵。隨着國內外市場的不斷演化,盈利思維可能成爲國產芯片公司在2026年之前的最佳選擇。

這也是鍾林在面對國產芯片創業公司的出路時,給出的答案。他表示,所有的國產芯片創業公司都必須以上市或者自我盈利爲目標,把產品性能和成本競爭力做到國內數一數二。離開了這個前提,上市或者併購都是不現實的。但也不是技術好、產品好就能上市的,要考慮客戶壁壘、供應鏈壁壘,否則就算技術和產品性能跟別人一樣,也沒有機會,因爲市場格局一旦形成,大客戶壁壘是很難打破的,如果能填補國內空白還是有機會的。

當前時代,隨着技術創新和應用發展,很多產品場景隨之打開,也許是機會,也許是陷阱,能不能選對並抓住機會,是運,也是命。

但需要強調的是,初創芯片公司在尋找藍海賽道之前,首先得保證自身技術足夠紮實,其次得保證初創團隊能夠持續創造價值。或許5-10年前,只要公司稍微有技術優勢就能獲得資本青睞,但如今已經很難獲得一張在藍海區“游泳”的門票。

總之,國產芯片行業的未來充滿挑戰,但只有以更爲理性的方式應對,才能找到走出陷阱的道路。

2018-2022年,在政策、市場、資本等多重因素的助力下,國內芯片行業迎來百花齊放的創業環境,走出來一批在各個細分賽道擁有一定的號召力及影響力的頭部芯片廠商。

不過,現在基本上每個細分賽道已經非常擁擠,在經歷較爲徹底的資本市場洗禮後,2023年過萬家倒閉的芯片企業或許僅是一個開始,未來幾年或將會有更多的企業由於週期波動、經營策略失誤、技術及產品落後等原因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半導體產業優勝劣汰將進入加速期。

在這種背景下,不管是初創企業還是行業巨頭,要想穿越週期實現長期發展,除了自身過硬的技術、產品及服務外,還需要對盈利能力及週期節點有精確的預判和把握。或許只有這樣,企業纔有可能在下行週期和資本寒冬的衝擊下,跳出被淘汰出局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