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路不通

(圖/外貿協會提供)

英文總統在4年前大張旗鼓地提出「新南向政策」,強調要加強和東南亞國家經貿往來,「以擺脫以往過於依賴單一經濟體的現象」。4年來這項重大政策到底有什麼成績

看看統計數字就曉得,這4年來,臺灣和東南亞國家的貿易增長乏善可陳,幾乎是原地踏步。更打臉蔡總統的是,今年4月和5月的統計數字顯示,與去年同期比較,臺灣對東南亞國協的出口額分別衰退12.2%和17.9%,佔臺灣總出口額的比重降爲15.2%和14.1%,跌落至近年來新低。同一時期,臺灣對大陸香港的出口卻分別增加了14.0%和10.3%,佔臺灣總出口額的比重升爲44.4%和44.9%,創下了歷史性新高。

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東南亞都被視爲臺灣減少對中國大陸經濟依賴的主要出路,可是,「南向政策」失敗了還不夠,又來個「新南向政策」,依然灰頭土臉。爲什麼這條路走不通?其實,只要真誠面對現實就曉得,東南亞市場替代不了中國大陸市場的,原因如下。

首先,談成本效益評估臺商佈局必須面對要素運輸交易3種成本,在要素成本方面,東南亞的工資土地固然低廉,但是,若考量員工素質管理,以及水、電、原料、配套部件供應等等,東南亞未必較佳。在運輸成本方面,中國大陸在地理距離交通設施產業集聚上,優於東南亞地區。在交易成本方面,臺商在大陸市場享有語言文化的便利,大陸官方則提供了比東南亞國家效能要好的服務

其次,論制度安排落差。臺灣和東南亞國家沒有邦交,除了新加坡之外,沒有任何一紙自由貿易協定。相對的,海峽兩岸之間有着ECFA和23項協議的支撐,大陸方面還提供了「31條」、「26條」和「11條」的惠臺措施,制度安排所導致的待遇差別很明顯。如果再考慮由大陸主導的RCEP即將啓動,制度安排的誘因就更突顯了。

最後,看市場成長展望。大陸的經濟量體將近東協國家5倍,近年來的經濟成長率仍高於東南亞地區,新增市場份額大小不言可喻。更重要的是,中國大陸已經邁開了產業升級轉型步伐,東南亞則處在接收勞力密集產業的階段,除非臺商不想轉型升級,否則,哪邊的機遇比較大,是很清楚的。

唯有真誠面對現實,遵循經濟規律,臺灣的經貿纔有出路,而這條出路註定了繞不開大陸市場。不務實,不管「南向」或「新南向」,都此路不通。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