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種族分類」政策 避免衝突還是增加矛盾?

新加坡一項民調指出,「種族分類政策仍有一定的用處,不過,也有越來越多族羣感到自己被忽視。(圖/路透社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新加坡一項民調指出,「種族分類」政策CMIO仍有一定的用處,各個民族能夠增加歸屬感社會也可以照顧不同民族的需要。不過,也有越來越多族羣感到自己被忽視,甚至遭到排斥,凸顯出這項政策需要進步的方向。CMIO中的「C」代表華人(Chinese)、「M」是馬來人(Malay)、「I」是印度人(Indian),「O」則是其他民族(Other),例如歐亞人(Eurasian)。其中,華人佔了新加坡整體人口超過70%。

CMIO種族分類政策最早在1824年出現,自新加坡建國後一直沿用至今。這項政策意在滿足各民族需要,避免互相沖突、達到社會共融。舉例來說,一個地區房屋會有民族配額,若該區華人太多,政府會禁止華人再購買房子,把位置留下給其他族裔

▼ CMIO中的「C」代表華人(Chinese)、「M」是馬來人(Malay)、「I」是印度人(Indian),「O」則是其他民族(Other),例如歐亞人(Eurasian)。(圖/路透社)

這項民調是由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與亞洲新聞臺(Channel NewsAsia)共同進行。研究員馬修斯(Mathew Mathews)表示,「就算是千禧世代的年輕人,也很在意塑造自己身分的重要指標,他們認爲那很重要。」馬修斯表示,新加坡需要能夠「確保所有族裔都能認爲自己不需要放棄自身文化語言,和重視的事物」的政策。

近年「第四民族」,也就是來自歐亞等地的人士越來越多,過去部分的政策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而且被分類成「其他」也引起一些人士的不滿。此外,例如菲律賓人韓國人等不在這四大民族中的人也逐漸感到不被新加坡社會包容。根據《海峽時報》報導,一項民調指出,新加坡人更願意接納屬於四大民族的人士、認爲他們纔是「真正的新加坡人」。此外,3/4的受調者表示,自己願意接受日裔韓裔人士爲新加坡人,但只有3/5的受調者願意接納阿拉伯裔或非裔人士爲本國人。

▼ 近年「第四民族」的人越來越多,過去部分的政策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被分類成「其他」也引起一些人士的不滿。(圖/路透社)

新加坡每年約給予1萬5000至2萬5000人公民身分,2015年更有2萬815人獲得新加坡公民身分。隨着越來越多跨種族婚姻,新加坡的族羣多樣性也跟着成長。 新加坡國立大學地理系副教授Elaine Ho認爲,該是廢除CMIO的時候了,「我懷疑它是否爲管理族裔和交錯族羣身分的好方法。」

▼ 隨着越來越多跨種族婚姻,新加坡的族羣多樣性也跟着成長。(圖/路透社)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路透社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路透社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