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官媒定調孫院士事件:不要煽風點火

最近,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凝暉在今年5月份的一段演講視頻,在網絡上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在此次演講中,孫凝暉院士分析了中外芯片產業的差距,其中重點提及了代表性企業華爲的封閉壟斷模式,雖然言辭犀利,但孫凝暉院士並未否定華爲模式的優勢和作用,甚至還認同華爲模式效率更高,集中力量辦大事能力更強。同時孫凝暉院士還強調,國內技術的發展和突破不能只有華爲模式,還需要更開放的生態模式,走出一條更開放的產業路線。

孫凝暉院士在提及華爲的問題表明,華爲在技術發展上採取了一種封閉式、壟斷性的模式,將技術和利益集中到一個企業內部,實現端到端的控制,弊端在於整個技術的突破和產業鏈的命運押在一家企業風險巨大,在華爲被美國製裁期間,就已經見到了這種模式的脆弱性。

孫凝暉院士的此番發言,是着眼於我國科技領域的前路,警示我國優秀企業正視差距,實事求是面對自身創新、發展的風險,腳踏實地尋找突破的打法。

中科院院士,身陷輿論場

孫凝暉作爲中科院院士,在科技界享有崇高地位。今年4月26日,孫凝暉院士就在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舉行第十講專題講座上,給正國級、副國級領導的講課時就作了題爲《人工智能與智能計算的發展》的發言,其中就有提到開放的發展模式。

但爲我國科技事業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孫凝暉院士,其演講卻被一些人斷章取義,直接貼上了“院士攻擊華爲”的話題標籤,一些自媒體賬號,推波助瀾“網暴”中科院、高校這些“學院派”,甚至發出“中科院的人哪懂人工智能”“那幫院士的水平還不如我”“中科院、學院派、高校都是信不過的”等言論。

同時這些媒體與個人高調誇讚華爲,甚至把中國科技界的成就都歸功於華爲,屬實令人咋舌。把產業內的正常討論,帶節奏到科學家與企業家對立的層面,不是愚昧無知,就是別有用心。很難不影響公衆對科技創新研究的理解與尊重。

此外一些媒體人還認爲,華爲如果搞壟斷不可能實現商業成功,華爲不但促進了自身發展,還帶動了行業進步。相比靠專利“躺贏”的巨頭,華爲纔開始“嚐到甜頭”,意思是華爲之前免費貢獻了很多專利,並沒有收取專利費,但華爲最近的“鴻蒙稅”事件,讓人不得不繼續審視華爲的壟斷行經。

一位研究計算機科學近40年,曾以多次第一完成人身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所對科技界、產業界發出的警示,如今被衆多媒體曲解爲指責攻擊,實在讓人唏噓。

新華社下場,怒批亂象

雖然當下輿論環境亂象環生,但也不乏存在像《財經國家週刊》這種站在客觀角度,對事件本身進行認真分析的官方媒體。作爲新華社旗下首款財經類期刊,《財經國家週刊》一直以清晰的洞察與客觀深度的內容所著稱。

對於此次孫院士事件,《財經國家週刊》在其文章標題中就表明了“中國科技創新需要客觀理性討論,不需要煽風點火亂視聽”的觀點。在如今,真正關心國內科技發展,並不受制於人,能做出理性發言的媒體,顯得尤爲可貴。

同時《財經國家週刊》還認爲,對於孫院士在討論華爲時所涉及到的技術問題,理應聚焦在技術範疇內客觀理性討論,並批評了網絡大V利用技術認知門檻裹挾網民情緒,刻意將技術討論扯進商業競爭的惡劣行爲,讓不明就裡的網民被帶節奏,形成了混亂不堪的罵戰,屬於博取流量沒有下限的行爲。

在提及到院士對華爲所發表的言論時,《財經國家週刊》對此做出如下評價,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沒有任何一個產業、一家企業、一種模式能永遠完美地適配所有需求與變化,那些用發展的、客觀的眼光去分析問題、正視利弊的聲音,不嫌太多,只嫌太少。

《財經國家週刊》也給出了自己對於孫院士事件的定調,認爲就是一場別有用心者製造的“口水混戰”。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但拿起麥克風,其所觸及的範圍早已超越了個人的一隅之地。互聯網不僅會放大討論聲量,更增強了這些討論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倘若網絡對話失去了客觀性和理性,無腦的貶損或吹捧就會形成“罵殺”或“捧殺”,進而導致難以預料的負面後果。

多元化發展,纔是大格局

此外,關於此次的孫凝暉院士事件,我們不妨冷靜思考,將格局放眼到整個智能算力時代。

算力的實現,是需要芯片、操作系統、內存、硬盤以及大規模的應用軟件來支撐的,這是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當前,全球高水平的CPU設計、GPU設計、操作系統設計幾乎是被西方所壟斷,西方科技巨頭在芯片設計、算力集羣方面具有天然的產業優勢。

就人工智能、智算領域來講,國外陣營裡,芯片有英偉達、高通、英特爾等,AI框架有TensorFlow、PyTorch等,大模型有OpenAI的GPT、谷歌的Gemini等,可以說已經形成了一個較大規模的算力體系。

西方所具備先進算力規模,是國產廠商所沒有的,主要是因爲國內缺乏一個開源的芯片生態與算力生態。從當前國內的發展策略來看,各廠商仍舊各自爲戰,導致生態系統碎片化嚴重。當前環境下,我國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仍存的事實擺在面前。作爲產業的核心參與者,中國科技企業不僅要能夠接受讚譽與肯定,更應虛心聽取建議與批評,正視潛在的風險,並適時調整發展戰略。

正如孫院士所說:“中國要想在這些領域取得突破,就需要用開源模式去打破西方的生態壟斷,降低企業擁有核心技術的門檻,讓每個企業都能低成本地做自己的芯片,形成智能芯片的汪洋大海,滿足無處不在的智能需求。

當然我們的科技企業一直也在不懈努力,已取得了諸多突破性進展,然而,這些成就依然伴隨着外部的挑戰。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我國已經有近800家實體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包括了大量的芯片、超級計算機、人工智能、量子計算、衛星遙感等領域的企業和科研院所,其中也包括孫院士所在的中科院計算所。面對如此局面,團結一致、共同進退更顯得尤爲重要。

縱觀此次對於孫凝暉院士事件的熱搜,我們發現很多網民會被一些媒體片面的言論所裹挾,相關企業和網絡紅人,也被蠱惑在利益場中。然而,僅僅在網絡上脣槍舌劍,並不能實質性地提升我國科技產業和企業的實力;唯有在現實中,鼓勵多樣化的技術路徑,支持多元的發展模式,並推動廣泛而開放的生態建設,才能真正實現“百花齊放”,進而促進我國科技的突破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