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戈壁灘上護林人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丨戈壁灘上護林人)

金川區芨芨泉省級自然保護區。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王生軍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謝曉玲 通訊員 董振虎 王生軍

正月裡,金昌市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但位於茫茫戈壁的金川區芨芨泉省級生態自然保護區卻一如往常般靜謐。

清晨,金川區芨芨泉省級自然保護區周家井管護站站長張文斌和隊友們騎着摩托,迎着刺骨的寒風,開啓新一天的生態看護工作。

“幾年沒回老家過年,已經習慣了。”張文斌說,“我和同事每天用腳步丈量着保護區的一溝一壑,用心守護着這裡的一草一木和野生動物,最大的心願就是這裡的生態植被越來越綠,天空越來越藍。”

張文斌介紹,在巡護過程中,不僅要依靠現代科技,更要依靠多年的經驗,仔細觀察,尋找野生動物的腳印,分析它們的行動軌跡。“我們還要關注植被生長狀況,檢查是否有病蟲害發生;通過聆聽動物鳴叫聲,辨別動物的生態習性。”張文斌指着地上的動物糞便和蹄子印告訴記者,“這些是鵝喉羚遺留下來的。這幾年,鵝喉羚被列入國家保護動物,禁止打獵,數量越來越多。”

護林員外出巡查。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王生軍

6年的護林工作經歷,讓張文斌和同事和這裡的一草一木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保護區內的每一種動植物,叫什麼名字,有什麼特點,他們都瞭如指掌。

“這種植物叫紅砂,非常耐旱,有着極強的防風固沙作用。”張文斌指着地上的植物介紹說。

張文斌和同事看護的保護區面積總計5.11萬公頃,巡護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摩托車,必備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棉鞋、棉帽、望遠鏡、水壺等。

“冬天的戈壁灘非常冷,必須要做好保暖工作。每次巡護回來,手和腳凍得失去知覺,在爐子前連搓帶烤,才能慢慢緩解。”丁家井站的護林員陳國慶說。

護林員外出巡查。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王生軍

陳國慶在保護區丁家井站上班已經17個年頭了,對這裡的變化深有感觸:“2008年前後這裡條件非常艱苦,就一臺小型風機發電,每天僅供電幾個小時,生活工作都受影響。一直到了2016年,大風機和光電板安裝以後,保護區才告別了缺電少電的狀態。”

變化不止於此。經過幾代護林員的認真管護,保護區內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每到春夏,芨芨泉溼地碧波盪漾、蘆葦婆娑,讓人賞心悅目。

爲了進一步提高廣大市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周家井管護站建起了保護區內首個動植物標本室。在這裡,人們可以更加直觀地瞭解保護區內的動植物資源和現狀。

90後段振蓉是保護區裡年齡最小的護林員。除了日常巡護工作之外,他還兼任生態科普講解員。

“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會看護好每一棵植物,每一類動物,做好生態科普,讓大家都知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讓保護區天更藍,草更綠,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段振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