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小論文”送給醫生?患者出院後用這種方式表達感謝→

聽說過感謝信、感謝錦旗,你見過患者寫“論文”送給醫生嗎?

近日,直腸癌患者李先生順利完成手術出院,爲表達對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以下簡稱“中山六院”)治療團隊的感謝,他送上了一篇自己精心寫下的“小論文”。這篇“論文”還被醫院安排了“發刊”。

患者別出心裁表達感謝

“這是一篇不正經的論文,但卻是一封正經的感謝信。”這篇以《基於多維度感知空間的直腸癌根治手術效果評價研究》爲題的“論文”,包括緒論、背景、內文、總結、致謝、參考文獻等多個部分,作者用幽默有趣的語言記錄了自己的康復歷程。

今年42歲的李先生之前有過十年的科研工作經驗,對論文形式比較熟悉,“在化療期間就想到用一種別出心裁的方式,感謝付出了這麼多的醫護人員。”

李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從事IT工作,平時生活作息和飲食都不太規律,經常熬夜甚至通宵。今年5月10日,李先生在其他醫院做腸鏡檢查時發現直乙交界處有一腫物,後來又發現肺上存在可疑結節。根據醫生建議,應按Ⅳ期結腸癌治療,先進行4週期新輔助化療後再手術。聽到這個方案,李先生及家人的心情頓時跌至冰點。

爲尋找其他治療方案,5月20日,李先生和家人來到中山六院問診。該院結直腸外科一區主任駱衍新仔細閱片後,判斷病情未必如之前診斷般嚴重,給出了新方案。6月初,李先生在中山六院順利進行了經自然腔道取標本的直腸癌根治手術。術後恢復順利,逐漸迴歸正常工作生活。

在這篇“小論文”中,李先生這樣形容駱衍新——“結直腸外科學衆神之神的弟子、徘徊在員村二橫路的大腸守護者、22樓出電梯右轉的王、無畏的掏肛者、側方淋巴結的主宰、洞悉衆人之心的智者、使患者康復的法師”。

在接受治療過程中,面對直腸癌確診的重磅打擊,李先生初時心情跌至谷底,恐懼與無助籠罩心頭。後來,經過與醫生交流,李先生的心情慢慢平復,“他們讓我感受到,對未知的恐懼是會消失的”,並不斷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態,給自己正面心理暗示。

李先生回憶,自己用大約兩個小時完成了這篇“小論文”。罹患癌症,是自己和家人要共同面對的一次從精神到現實的殘酷考驗。醫生團隊給自己和家庭帶來了最需要的信心和勇氣,因此“論文”中還加上了“通訊作者”——家屬的名字。

文中寫到,“出院後,本文通信作者常在微信病友羣中對駱教授團隊對病情的準確預判讚不絕口,並稱駱教授爲‘我的男神’,多次造成本文一作內環境PH值一過性偏低。”

醫生提醒:45歲以上開啓腸癌篩查

駱衍新表示,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尤爲重要。吸菸酗酒、暴飲暴食、三餐不規律、熬夜人羣腸癌發生率較高。

直腸癌的發病並不是毫無症狀。參與治療李先生直腸癌的醫生劉彬彬表示,直腸癌早期的症狀包括肛門瘙癢、便血、大便的次數改變和形狀變細、腹瀉等,都是一些需要警惕的症狀。如果排便帶血、排便習慣和糞便性狀改變等,就要積極就醫。

直腸癌的發病率一般從50歲開始明顯上升,75-80歲達到高峰,但也可見於青年人。專家建議,45歲以上就要開啓腸癌篩查,有高發因素、腸癌家族史的還可以將篩查年齡提前到40歲。

“小論文”原文:

文、圖|記者 朱嘉樂 實習生 蘇莉棋通訊員 張婷婷 戴希安 簡文楊 樂虞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