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濤:學生情緒疏導的策略研究 | 教育隨筆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學生成長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學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影響,從而產生一定的情緒問題,作爲教育者,應該正視這些問題的存在,及時的開展針對性的個性化輔導,進行正面干預。本文從筆者親歷的情緒輔導個案出發,分析了學生出現情緒問題的原因,針對性的採取了一定的情緒輔導措施,幫助學生解開障礙,重新健康、快樂的成長。

張同學,女,11歲,小學四年級前聰明活潑,能說會道,寫作、繪畫能力較強,書寫漂亮。四年級後,逐漸不適應中年級的學習,個性好強,在家不能控制好自己的脾氣,有一定情緒障礙,鬱悶、孤獨、煩躁,上課不願舉手發言,與同學說話,影響課堂紀律,作業完成情況不佳,答題效率降低,學習成績下降。在班上沒有特別要好的朋友,聽不得老師與同學的批評。擔任班上的宣傳委員,常因與其他班委意見不和而賭氣,導致一些班務工作無法正常進行。

張同學父親對她的學習關注度不高,也不善於表達對女兒的愛與關心,很少與其進行思想交流。出現教育問題時,態度較爲粗暴,甚至會選擇暴力解決問題。母親是張同學家庭教育的具體承擔者和學校的聯繫者,身體不好,脾氣較爲暴躁,因病辭職在家做家庭主婦,負責照顧父女的生活起居,常責備張同學自理能力差、動作慢、不愛乾淨,其他方面卻對張同學百依百順,對張同學學習上要求嚴格,期望值極高。

成長需要健康和諧的愛

張同學自幼就十分聰明,更是在讚美聲中長大,進入小學後,一開始也憑藉自身的聰慧,在班上遙遙領先,這使張同學養成了自傲心理。但進入中年級後,因自身學習習慣差,學習時間分配不當的影響,學習成績逐漸下降,慢慢落後於其他幾名同學,她感覺老師不再“寵愛”自己,自負的她也不願主動與同學交往。而父母對她心理成長的忽視,加重了她無處排遣心中苦惱的問題,導致其感覺特別孤獨、鬱悶,缺乏歸屬感。加之張同學的父母關係並不好,於是母親便將很多精力都傾注在了張同學身上。母親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讓張同學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隨着自我意識的發展和獨立意識的增強,張同學表現自我,不受約束的意識越來越強烈,而母親對其生活和學習的過多幹涉,激發了她強烈的反叛意識,覺得母親不尊重自己,並對母親產生了牴觸情緒。學習上,張同學自持聰慧,但卻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其表現自我、獲得承認與尊重的需要無法獲得滿足,進一步加重了其學習壓力,使其感到力不從心,在學習上沒有成功感,自信心嚴重受挫。這是由環境不良造成的學習和交往方面的情緒障礙個案,輔導時應着重消除張同學的優越感和焦慮、鬱悶心理,使其學會合理調節情緒,增強自信心和交往能力。

成長需要家校的關愛

筆者是張同學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因此可以從她的學習、生活等方面開展心理輔導工作。筆者根據張同學的實際情況,採用了綜合性輔導策略,先從穩定其情緒入手,運用認知療法調整張同學的認知,指導其行爲;其次,採用“社會支持療法”——學校與家庭配合,改善張同學與周圍人的關係,幫助張同學與親人、同學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滿足她愛與歸屬的需要,讓她感到家庭和班集體的溫暖,樹立起自信心,增強交往能力。

構建新型師生關係,強化師生交流。科任老師一再反映張同學上課自由散漫,學習下降明顯,情緒極不穩定,拒不接受老師的批評,甚至狡辯抵賴。讓筆者既生氣又着急,直至一次語文課上,她的這些表現讓筆者差點沒能保持冷靜。課後筆者將張同學請到了辦公室,詢問她最近的狀態。筆者先表達了自己對她的關注、看法:“老師已經觀察你很久了,你近來不怎麼對勁兒,在我眼裡你不是這樣的。”這番話打動了張同學的心,開始流淚,筆者勸慰她通過哭泣釋放情緒,並在她情緒穩定一些後,引導她講述自己的煩惱。

在張同學的表述中,筆者體會到了她對父母情感忽視的在意,對無法建立良好同學關係的恐慌,於是她選擇了錯誤的方法——故意和同學開玩笑,以期填滿內心的欠缺。在瞭解了張同學的心理後,筆者針對性的進行了開導,讓張同學通過講述、哭泣、寫日記等方式宣泄不良情緒,並表達了希望與張同學建立友好師生關係的願望。

利用心理換位法,調整個案認知。一次筆者在路上偶遇了“散步”的張同學母女,她們之間的氛圍並不融洽。張同學不願和母親牽手散步,甚至不願與其並排走路。原來,張同學並不願意出門散步,但母親卻強硬的認爲張同學應該出門散步,甚至付諸行動。這使得張同學內心深處對母親產生了不滿。通過與張母的單獨交談,筆者深刻體會到了張同學出現情緒障礙的部分原因。

第二天,筆者就對母親的看法,與張同學進行了暢談,張同學首先提到母親對自己的寵愛,然後表達了自己對畸形母愛的困擾——張母不斷強調自身對孩子的付出,希望能用良好的成績報答自己。筆者抓住張同學語句裡的重點,引導其思考“母親爲什麼30多歲就頭髮全白了?”並從第三者的角度,重述了張母爲張同學做出的犧牲,然後以“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引導張同學理解張母的心情。由此張同學有所觸動,內心開始學着換個角度思考問題,這個“自我爲中心”的孩子開始懂得愛與感激。

藉助集體活動,改善個案人際關係。爲了增強張同學的自信心,筆者採用了行爲治療中的自信訓練法。針對張同學口齒伶俐、思維敏捷的特點,筆者常在課堂上邀請她示範發言、朗讀文章,並讓她擔任所在小組的朗讀指導,以幫助她重新樹立自信心,在幫助同學的過程中學會關心別人。

此外,筆者還對張同學進行了合理的情緒治療,消除她的優越感。在張同學出現成績下降、紀律散漫等問題時,暫停了她的班務工作;在張同學取得了一定的進步時,筆者抓住時機徵求其他同學的意見後,又恢復了她宣傳委員的職務。筆者在班級中特別表揚了張同學,讓她獲得到了成就感、滿足感。自此,張同學逐漸開始體會集體的快樂,並開始享受、期待各種集體活動,也逐漸明白同學之間應當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學會了忍讓,懂得了齊心協力。

家校合作,構建良好環境。在張同學家家訪時,筆者先肯定了張母對張同學的付出,並表達了自己的敬佩和感動,然後在她打算滔滔不絕時,及時打斷了話頭,轉而詢問是否經常在孩子面前講述相關內容,張母確定了該行爲。於是,筆者結合張同學的性格特徵——聰明、敏感、有自尊,就這一問題與張母進行了討論,指正了張母事事爲其包辦的行爲,並邀請張同學參與,共同制定了一份時間安排表,由張母監督張同學的行爲。筆者也單獨與張父進行了交談,提及了張同學對父親教育方式的看法,張父反思自己粗暴的教育方式,表示會多與女兒交流,並做出改變,讓張同學體會到父愛和關心。

後來筆者與張同學的父母進行多次交流,達成以下共識:瞭解張同學近來的問題表現及心理狀況;儘量爲孩子提供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環境;改變家庭教育理念及方式;重視孩子的心理動態,多與其談心交流。

打開心靈窗戶,擁抱陽光

案例中,當障礙消除後,張同學的轉變十分明顯。她開始變得陽光、開朗,學習效率又明顯回升了,課堂上踊躍發言、思維活躍,與同學相處融洽,交往能力明顯增強,也有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以自已的聰慧與勤奮贏得了老師同學的認可和喜愛,重回了集體溫暖的懷抱。

後來,在張同學一篇題爲《心靈的窗戶——讀<狐狸的窗戶>有感》的讀後感中,筆者讀到了這樣的句子:“……其實這種窗戶是有的,……它是心靈自然形成的,窗戶裡映出的人是你的父母,你的親人,你的朋友,任何一個你所愛的人都會在那窗戶上出現……這扇窗戶就叫做愛,當你去愛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去愛你……”是啊,能夠打開這扇心靈的窗戶,與孩子促膝談心,是一個教育者莫大的幸福!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人際關係、家庭因素、學習成績等方面都有可能對孩子的情緒障礙問題造成影響。因此老師需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發自內心關心學生的心理,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並針對性的+採取措施,幫助學生打破障礙,還需要與家庭合作,構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改善學生與同學的關係,讓學生感受到家長的關懷、老師的重視、同學的友好,營造一個舒適的成長氛圍。

國內刊號CN51-1677/G4

國際刊號 ISSN1672-8181

選自 |《時代教育·行知縱橫》(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學術指導)2022年7-8月刊/欄目:教育隨筆

作者 | 謝濤,成都教科院附屬學校(西區)教師。

編輯 |張競之

這是我們爲你準備的第1037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