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立功快評》破局後誰來收拾殘局

藍白合會前會14日在臺北福華大飯店舉行。(張鎧乙攝)

離投票日只有3個月,在民調有6成以上臺灣民衆希望換黨執政的前提下,在野聯盟如果真心合作,絕對有贏的機會,但是藍白第一次的正式會談後,卻出現瀕臨破局的隔空互嗆場面。

國民黨提出的開放式民主初選(類初選)或許在其他國家實施過,但國外的月亮不一定比較圓。民衆黨提出民調方式,民調在臺灣已實施多年,若能加強防弊、監督機制,民衆已相對能接受。

民主初選制如何在短時間內讓臺灣人民瞭解其內容,並藉此方式決定總統參選人呢?尤其是隻剩下3個月如何具體規劃準備,預計要設多少投開票所,73個立委選區各設一個?一縣市設一個?還是比照正式大選普設(2022年地方選舉設了1萬7千多處)?如何宣傳讓更多人願意親簽在野整合下架民進黨的認同卡,並願意出來投票?投票人數多少纔算有參考性?若郭臺銘陣營估計要花2億元,請問經費誰出?若改爲線上投票或可節省經費,但如何讓多數民衆都會使用,又能防止灌票呢?

以上或許都是技術面的枝節問題,但如果雙方會面目標就是選出最強候選人,誰能出線不就是藏在這些細節中,談判團隊怎會不計較。

政治人物的歷史評價,不在於一次選舉的勝負,其格局應在於爲全民謀福祉的高度,如今第一次談判破局,就應歸零重新思考如何收拾殘局,其方式可先由幕僚私下溝通,有初步共識後,主角再正式會面,並將結果公諸於世,其內容也可改爲先討論聯合政府的規劃,甚至主要內閣團隊名單,讓民衆檢視治國方向與能力,相信一切以民衆的利益優先,而不是政黨利益爲優先,纔是民衆對未來執政團隊的期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