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提升還是風險加劇?IMF警告AI引發金融市場新挑戰

人工智慧(AI)在金融市場中日益普及。(示意圖/路透社)

人工智慧(AI)在金融市場中日益普及,是帶來更高效率還是更多波動?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報告指出,AI將對風險管理與流動性帶來全新變革,但同時也可能衍生出監控難度提升與市場不透明等潛在問題。

研究團隊深入探討投資者、技術供應商和市場監管機構等各個環節如何利用AI技術參與金融市場。最新一期《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顯示,AI在處理大量數據時幾乎可以做出即時迴應,這項能力正在改變金融市場的運作模式。然而,儘管生成式AI和其他突破性技術吸引廣泛關注,實際上,投資人對AI的應用仍處於入門階段。

自2017年大型語言模型(LLM)問世以來,與AI相關的專利申請量顯著增加,演算法交易領域尤甚。數據顯示,2017年AI相關專利佔演算法交易專利的比例爲19%,而2020年以來已上升至50%以上,表明AI技術正在資本市場中掀起創新浪潮,並可能加速投資組合的調整與交易量的增長。

報告還指出,AI驅動的高頻交易正在成爲主流,特別是在股票、政府債券及上市衍生品等流動性較高的資產類別中。未來三到五年內,複雜的AI技術將更多整合至投資決策過程中,儘管人類與機器的協同作用仍將持續存在,尤其是在大型資本配置決策中。

此外,AI驅動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市場也顯示出顯著變化。儘管AI驅動的ETF規模較小,其週轉速度遠高於傳統ETF。典型的主動式管理股票型ETF每年週轉一次,而AI驅動的ETF則每月週轉一次。若此類策略廣泛使用,市場流動性將增加,對投資者有利,但也可能加劇市場波動,特別是在壓力時期。

值得注意的是,AI的運用可能會顯著加快市場對消息的反應。例如,自2017年LLM出現以來,美股在聯準會發佈會議紀要15秒後的變動,往往與15分鐘後的中期變動方向一致,這是LLM出現之前所不具備的現象。

然而,AI技術的擴展也伴隨着市場透明度下降的風險,尤其是在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如對衝基金和自營交易公司)的使用上。這些機構具備結構性優勢,更能快速適應AI技術,且受監管限制較少。而大型銀行和投資機構則因基礎設施遺留問題和嚴格的監管要求,採用AI的速度較慢。

面對AI技術帶來的市場變革,監管機構需做好準備應對。報告建議,金融監管部門應重新審視現有的市場波動應對機制,如保證金要求、熔斷機制和中央對手方,以應對AI交易可能引發的「閃崩」事件。此外,對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的監管應進一步加強,要求它們披露AI應用情況,並定期評估相關技術基礎設施的可靠性。

報告強調,對快速變化的AI驅動市場進行密切監控與監督,將有助於金融參與者在享受技術帶來的益處時,降低市場波動和風險的潛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