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宮”青海省瞿曇寺首獲完整準確數字壁畫檔案

曇寺遠眺 故宮博物院供圖

中新網北京4月15日電 (記者 應妮)青海省瞿曇寺數字化保護項目第一期成果展示發佈會15日在故宮博物院舉行。這座素有“小故宮”美譽藏傳佛教寺廟遺存,首次建立了完整準確的壁畫檔案

瞿曇寺位於青海省海東樂都區南21公里處的馬圈溝口,海拔2400多米,建寺之初爲噶瑪噶舉派寺院後改宗格魯派。1982年成爲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西北地區最重要的藏傳佛教寺廟遺存,始建於明代洪武時期,歷永樂、宣德諸朝的多次營建擴建,形成了規模宏大,文物豐富的建築羣,因其建築受明代宮廷影響,素有“小故宮”之稱,殿內保存的壁畫面積達2300平方米之多,爲青藏高原東部最重要的漢藏藝術文化寶庫。

瞿曇寺壁畫充分展示了漢藏藝術融合特點 故宮博物院供圖

2016年底,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與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文化旅遊體育局三方共同簽署了《關於青海省瞿曇寺壁畫數據採集及製作項目的合作協議書》。根據協議,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將於2017年至2020年,利用四年時間,對瞿曇寺內面積約2300平方米的明清壁畫進行高清數據採集並建立文物保護數據庫

瞿曇寺建築結構圖 故宮博物院供圖

此項工作是融合紋理控制點佈設、數字近景攝影測量、三維激光掃描等多種數字手段來完成壁畫的全信息留存,最終形成高清影像圖作爲數字化信息歸檔,不僅解決了文物信息精確記錄的問題,而且從繪畫技巧、線條、色彩等方面均做到1:1的原真記錄,充分展示出明代工匠高超的藝術水平,將珍貴的文物信息完整保存於數字世界,並利用數字資源管理平臺對多次採集的海量數據進行統一管理、利用、研究、展示及多種應用。

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長羅文華介紹,項目以全方位記錄的方式,完成了各大殿和迴廊主體壁畫數字化工作,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爲瞿曇寺建立了完整、準確的壁畫檔案。目前採集完成了瞿曇寺、寶光殿隆國殿、金剛殿以及東西抄手遊廊及所屬14座殿壁畫,共完成壁畫面積約2300平米;五通石碑、15個新發現的嘛呢石以及瞿曇寺、寶光殿和隆國殿的9座石基座立體數字化採集;對每一壁、每一鋪、每一小塊的壁畫都做了詳細的編號,保證了數據記錄的準確性;數據不僅僅包含高清圖片,還附加有衆多的測繪數據、壁畫現狀等深層數據,對於未來瞿曇寺的文物監測保護管理和研究宣傳建立了最爲基礎的數據庫。

五十三參連環畫 故宮博物院供圖

他指出,瞿曇寺是一座明初的藏傳佛教寺院,但它位於漢藏交流的前沿地區,這裡的建築與壁畫均充分展示了漢藏藝術的特點,不僅是目前整個西北地區明代漢藏藝術保存最爲完整和典型的繪畫作品,也是漢藏藝術完美融合的代表性作品。“如迴廊的佛傳故事壁畫,是典型的漢地母本畫風,雖然爲清代重繪,但是仍有宋元之遺風,這在內地是極不尋常的傳統延續現象,很值得研究;西遊廊北盡頭坐於菩提塔內的佛像,是來自於印度菩提伽耶的圖像母本,瞿曇寺保存了古老的樣式,反映出傳統和本土化的特點;壁畫中的一些細節,如團窠圖案、簇六毬紋圖案都是比較典型的漢式紋樣。“

再有,隆國殿壁畫高大,正面壁畫寬28.74米,高7.21米,兩側寬14.53-14.81米,高6.37-7.14米,受限於視角,過去發表的壁畫一直是仰視圖,這次完全是垂直畫面,各種細節都非常清晰,此殿壁畫雖以藏傳佛教本尊爲主,基本遵循藏傳佛教繪畫儀軌,但諸多細節仍然保存了漢地繪畫的特徵。

新發現的明代嘛呢石有漢藏文題記,其中藏文題記中出現了“成化十九年”年號 故宮博物院供圖

最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新發現的明代嘛呢石有漢藏文題記,表明了明中央政府對於該地藏傳佛教寺院的強大影響力。“明代嘛呢石的藏文題記中出現了成化十九年的年號,過去這種拼法非常少見。這批嘛呢石彌補了重要的資料缺失。“羅文華說。

據悉,本次完成的是項目第一期工作,主要針對瞿曇寺內瞿曇殿、三世佛殿、大鐘樓、大鼓樓及東、西迴廊留存的壁畫進行數字化信息採集,基本完成了瞿曇寺主體壁畫的數字化工作,未來雙方將繼續合作,進一步完成剩餘的天花額枋和栱間壁畫以及可移動文物藏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