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雷軍的企業家,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2024年,所有車企高管都在抓耳撓腮一個問題:雷軍的流量到底是從哪來的?

小米SU7發佈,雷軍成爲互聯網現象,車企市場部連夜討論董事長的直播方案,數碼博主逐字逐句拆解小米發佈會的文字技巧,B站up主忙着幫雷軍制作新專輯,在聽證會上舌戰羣儒的周受資被小紅書網友迅速遺忘,雷軍取而代之。

雷軍上一次站在社交媒體輿論中央是十年前。2014年是小米封神的一年,手機銷量問鼎中國第一和全球第三,全面屏的小米MIX正式立項,海外業務着手佈局。印度的小米4i發佈會上,雷軍說了那句載入小米發展史冊的Are you OK。

中國最不缺的就是“模式”,醫改有“三明模式”,招商引資有“合肥模式”,但2014年的中國互聯網只有一種模式,就是小米模式。

十年來,對小米模式的覆盤和總結汗牛充棟,但最全面、最詳細的解讀,很可能來自小米自己。

2014年,一本名叫《參與感:小米口碑營銷內部手冊》的商業讀物悄悄上架,作者是小米最重要的高管之一黎萬強。這本書很多人聽過,但沒讀過。

黎萬強是2000年加入金山的老革命,離職後一度準備開影棚,被雷軍懸崖勒馬。金山時期,黎萬強組建了可能是中國軟件公司裡第一個用戶界面設計團隊。2004年,雷軍希望黎萬強能把金山做用戶交互的經驗寫成書,沒想到後者稿子一拖就是十年[2]。

黎萬強在小米最廣爲人知的工作是主持MIUI的開發,當時,他在各大安卓論壇上發廣告,用這種辦法聚集了第一批種子用戶。後來小米第一部手機發布前夕,負責營銷的黎萬強給雷軍彙報了一個3000萬預算的推廣方案。雷軍的反饋是:“阿黎,你做MIUI的時候沒花一分錢,做手機是不是也能這樣?”

除了在微博上酣戰友商,黎萬強還主導了小米網的從零到一,算得上久經考驗的老同志。拼多多橫空出世前,小米是中國第三大電商平臺。

關於小米和雷軍的很多秘密,都藏在了十年前的這本書裡。

01. “第一現場”

和《奈飛文化手冊》這種商業經營讀物類似,組成《參與感》的一半是小米內部大量決策過程細節,一半是高度凝練的方法論總結。前者常被微博上的數碼博主二次傳播,後者是抖音野生管理學大師的靈感來源。

但《參與感》最核心的內容,很可能是末尾夾雜大量個人表達的“阿黎筆記”。黎萬強在第一節寫道:要做出讓年輕人熱愛的產品,關鍵是要到年輕人的第一現場去。

何爲“年輕人的第一現場”?小米創業初期,員工發微博是雷軍的硬性規定。但小米早年的傳播和營銷的核心戰場,其實是QQ空間。

2014年小米巔峰時期,微博和微信的粉絲只有600萬,而在QQ空間擁有3000萬粉絲,甚至超過了同期的小米論壇(2000萬)[2],是企業QQ認證空間中最大的粉絲社區。

當時,第一部紅米手機在QQ空間發佈,創造了90秒賣出10萬臺的銷售奇蹟。

黎萬強在書中總結了QQ空間的特點:微博和QQ空間都有一對多傳播的媒體屬性,適合做事件營銷。但微博用戶大多自認爲是意見領袖,喜歡指點江山激揚文字。QQ空間的用戶更喜歡點贊,單純表達“朕知道了”。同時,QQ空間的外部鏈接點擊率更高,可以給小米官網引流。

最重要的是,QQ空間擁有當時國內互聯網平臺裡規模最大的年輕人羣體,對性能的追求和對價格敏感的特點,恰好滿足了紅米當時的產品定位。

時至今日,小米的QQ空間已經不再維護,最後一條更新停留在2022年8月,空間背景還是2019年發佈的紅米Note7。

QQ空間之後,下一個“第一現場”在哪裡,黎萬強在書中其實給出了答案[2]:

“B站”是當下最流行的彈幕式視頻分享網站,我第一次看到視頻上疊加的評論滿屏紛飛,真是震驚了。請大家一定要試試。那種感覺就類似我們小時候看三維立體畫。

2014年《參與感》出版時,雷軍的老部下陳睿剛當上B站董事長。大部分人對彈幕以“惡搞”的標籤加以解讀,但黎萬強敏銳的發現:很多年輕人在B站上看易中天講歷史。

黎萬強將“彈幕”總結爲大衆創作時代的一種工具——在專業媒體掌握分發渠道的時代,內容的生產被限定在專業創作者羣體中。彈幕則是一個“二次創作”的工具,讓大衆不僅消費內容,也在發彈幕的過程中對內容進行解構和引申。

“爲什麼B站纔有彈幕生態”一度是讓產品經理飽受困擾的深奧問題,其核心在於,彈幕背後隱藏的是無數個年輕一代組成的亞文化羣體。

在平媒時代,亞文化羣體的交流與聚集被中心化的媒介侷限,彈幕是第一個擁有“自媒體”屬性的媒介,讓他們的二次創作可以低門檻展開。

對商業公司而言,文化現象的產物是消費趨勢,年輕一代的成長會讓亞文化變成主流文化,繼而衍生新的消費趨勢——搖滾樂一度不被理解,但時過境遷,它成了年輕一代的文化符號。

這也是爲什麼黎萬強在書中說[2]:如果我們希望真正理解他們的喜好,就必須到亞文化羣體的第一現場。

“Are you OK”的鬼畜視頻出現後,雷軍讓市場團隊做了第一支B站視頻,從此坐實了歌手身份。當時雷軍的看法是[4]:既然這個視頻這麼火,說明這可能是新的交流方式,我們有必要去了解。

廣州小米大廈公共休息區

遺憾的是,只有極少數企業家願意放下身段,尊重並體驗那些暫時還不被理解的“第一現場”、和在未來會走向主流的亞文化。於是,許多“融入年輕人”的營銷反而成爲充斥着向上管理的大型彙報演出,蹩腳程度不亞於春晚上生搬過氣流行語的二流小品。

產業界常給小米貼上“營銷”的標籤,但小米擅長的其實是發現每一代年輕人的“第一現場”,並深入他們的話語體系。當車企高管們恍然大悟,把字斟句酌的彙報材料原封不動發到微博,雷軍已經去小紅書賣工服了。

在《參與感》的開頭,有一張雷軍關於“互聯網思維”的手稿,“互聯網七字訣”是小米作爲商學院覆盤案例的關鍵詞,“社交化媒體傳播”在十年後被車企一把手來回復刻,唯獨有一條原則雷軍在各種場合反覆提及,但外界鮮有討論:

把用戶當朋友。

“互聯網思維”草稿,《參與感》

02. 崢嶸歲月

除了鞭策黎萬強寫書,雷軍本人也筆耕不輟,在2022年出版了與徐潔雲合著的《小米創業思考》。書中對小米的描摹多了些公關層面的濾鏡,反而在金山年代的刻畫裡,自稱“性格偏內向,不善於表達”的雷軍有不少快意恩仇的真情流露。

雷軍的知名度很大程度得益於小米,但塑造他的是金山。小紅書上說雷軍是霸總爽文男主,其實不然。

雷軍的故事一度非常完美:仙桃中學那一屆學生裡,6個班考了17個清華北大[9],雷軍拿着上北大的成績去了武漢大學,包攬幾乎所有獎學金。大學時期,雷軍跟別人合寫了兩本書,叫《深入DOS編程》和《深入Windows編程》。雷軍手搓WPS的時候,中國還沒有騰訊和百度。

1992年,中關村大哥求伯君把雷軍破解的WPS分析了一遍,用一頓全聚德把雷軍騙到了金山,負責研發Windows環境下的WPS。23歲的雷軍把WPS的名字改成了盤古,寓意開天闢地。

在金山,雷軍試圖改寫一個產業的命運,結果摔了個遍體鱗傷。

雷軍大學時期論文

1995年,盤古組件問世,求伯君根據WPS的市佔率,預估半年能就賣5000套,結果全生命週期只賣了2000套[4]。反倒是雷軍帶隊研發的三年裡,市場部的同事沒活幹,出版了一本《WPS輕鬆學習》,賣了10萬冊。

1996年初,金山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雷軍親自去門店考察,發現很多消費者不願意看書學電腦操作,於是光速開發了一個電腦學習軟件,大獲成功。順着這個思路,金山又做了播放VCD光碟的《金山影霸》和翻譯軟件《金山快譯》,再次大獲成功。

金山活下來了,但雷軍失去了理想。

雷軍在金山喊出的口號是“扛起民族軟件的大旗”,他一度認爲金山的窘境是“前有微軟,後有盜版”,但他真正的敵人其實是互聯網時代。

金山“紅色正版風暴”,1999年

1998年,雷軍開價1000萬人民幣收購本站,被丁磊拒絕。當時本站只有兩個業務:個人郵箱和個人建站服務。兩個月後,本站融資1000萬美元,6500萬美元的估值帶給雷軍兩個困惑:

一是爲什麼不賺錢的公司這麼值錢?二是爲什麼自己鼓足勇氣都不敢想象的目標,別人可以輕鬆跨越?

對一個企業家來說,最大的痛苦來自親眼目睹前進的時代一點一點侵蝕自己的容身之所。金山激勵了雷軍的夢想,但沒能成爲夢想的應許之地。

20世紀的最後一年,門戶網站迎來上市潮,中國互聯網產業翻開了最壯麗的章節,雷軍是一個尷尬的缺席者。二十年後,這種洶涌的不甘原封不動的呈現在了《小米創業思考》的第五章:

1999年的痛苦最折磨人的地方在於,我們並不知道我們做錯了什麼。同樣是編程序、寫代碼,一位程序員從軟件公司跳槽到互聯網公司,頓時就身價百倍。爲什麼?憑什麼?

人們往往習慣性的相信,自己習以爲常的環境與規則會無限期的存續,因而總是在變化來臨時慌不擇路。

金山是中國軟件業的一個符號,求伯君用一臺386電腦開闢了一個百花齊放的軟件時代,只是這個時代過於短暫。除了求伯君,和雷軍同一個時期搞IT的,是鮑嶽橋、華軍和王江民這幫人,當互聯網時代來臨,他們中的大部分漸漸查無此人。

雷軍的不同之處在於,他願意捨棄自己賴以成功的生存法則,參與並融入下一個週期的運行規則,而不是在舊時代的角落顧影自憐。

2007年金山上市,資本市場給中國軟件產業的驕傲定價6億港幣,雷軍覺得自己總算給了同事一個交代,用一句“我終於把債還完了”,濃縮了16年的離合悲歡,代價是錯過了整個PC互聯網時代。

十多年前接受採訪,回望金山的崢嶸歲月,雷軍的憤懣力透紙背[9]:

我這個人很努力,很勤奮,帶着一幫和我一樣的人,打了這麼多年江山,整成這個樣子,我肯定不服氣。要是我沒努力也認了,但是我非常努力。

離開金山後,雷軍經歷了幾年閒雲野鶴,一邊搞投資一邊試圖搞清楚,金山到底錯過了什麼。這些思考變成了日後小有名氣的“雷五條”,第一條就是:人不一定能勝天,要順勢而爲。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作爲一名生於1969年的企業家,雷軍沒有謝頂、沒有發福,沒有在公開場合號召年輕人“講奉獻越講境界越高”,這一點已經戰勝了90%出口成爹的同行。

03. 一代人的宿命

在關於雷軍的諸多評價中,有一句廣爲流傳:雷軍是一個普通人能夠達到的天花板。

雷軍是個信命的人,據說他把一本叫《異類》的書中關於冰球的例子[9],作爲他相信命運的來源:

加拿大青少年冰球隊中的明星少年,大部分出生於4月份之前,原因和冰球聯盟的報名時間有關。在加拿大,當年1月1日滿9歲的孩子才能入選少年隊,如果出生稍晚,就得再等上一年。

這樣來說,接近10歲的孩子在體能上肯定比9歲的強。因此,明星球員多出生於1、2、3月。

雷軍生於1969年,他成長的年代,紅色的餘暉籠罩着改革的土地,走向社會時,市場的浪濤拍打着計劃的灘頭。接受的教育是一分耕耘一份收穫,人定勝天;走出象牙塔,發現官員下海、市長擺攤,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

《南方週末》說雷軍這代人身上有一種宿命——他們從小到大一直接受着這樣一套人生規劃:從好孩子到好學生,從好學生到好員工,從好員工到好領導。接受採訪時,雷軍說自己“從小就是好孩子、好學生,根紅苗正,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

這種人生經歷是一批中國企業家的鏡像:風雲際會的進步時代,倒映出知識改變命運的信條。雷軍的不同點是,他從未懷疑過這個信條的合理性,他相信一分耕耘一份收穫,人定勝天,並在它的框架之內做到了極限。

這段恰到好處的低谷,是雷軍和年齡相仿的企業家分道揚鑣的一條岔路。因爲只有被切身裹挾進歷史中,一個人才能清晰的感知個體命運的脆弱。

黎萬強在《參與感》中得到的結論是,年輕一代消費的是參與感,他們不僅購買產品,還會深度參與品牌的成長過程。

但這個過程的核心在於,能否真正理解年輕一代的處境與想法。因此,黎萬強反覆提及,亞文化是產品經理的必修課,應該對未來的主流文化心懷憧憬。

遺憾的是,許多人對“融入年輕人”的理解停留在在直播間給年輕人上一課,並順其自然的砸手機或翹起二郎腿。

雷軍當年去武大演講,喊出的口號是“和微軟來一場豪賭”,挖人去金山常說的話是“當年求伯君可以,現在我們也可以”。2011年他重新接手金山,把金山的企業文化變成了志存高遠和腳踏實地,但更強調腳踏實地。

小米創業初期,《南方週末》曾問雷軍,他是不是從一個理想主義者變成了一個現實主義者?雷軍的回答是時代變了,90年代的年輕人更容易被理想、口號和宏大敘事感召,但“今天的年輕人,更關心身邊的事情,更關心觸手可及的目標,反感口號。”

2014年雷軍去北大演講,在那個主流媒體喜歡批評年輕人啃老的年代,他告訴在場的北大學生[8]:僅有聰明和勤奮是遠遠不夠的,怎麼把握時代的機遇,怎麼在大方向上正確,我覺得這點也非常關鍵。

《參與感》出版的2014年,時值巔峰的小米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種現象。每家公司都學會了和風投基金講故事的時候,要說像小米那樣通過爆款產品單點突破,用互聯網思維佔領細分市場的高地。那句“站在臺風口,豬都能飛上天”,就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天道酬勤”牌匾。

有趣的是,如今雷軍再次封神,把他捧上王座的卻不是《參與感》和“雷五條”,而是小紅書網友們揮舞着賽博洛陽鏟,挖出了一個家境一般,背景全無,努力學習,認真工作,從程序員幹到世界五百強董事長的雷軍。

這個時候,大家才發現“豬都能飛上天”還有個前半句[9]:金山就像是在鹽鹼地裡種草。爲什麼不在臺風口放風箏呢?

十年前雷軍站上舞臺中央,是因爲他在臺風口放風箏;十年後他重返風口浪尖,是因爲他曾帶着金山在鹽鹼地裡種草。

符號和偶像是時代思潮的濃縮。遙遠的90年代,搖滾樂肆無忌憚的伴奏和無所顧忌的表達,象徵着個體對秩序與權威的挑釁。於是,無數年輕一代在北展和崔健唱起《新長征路上的搖滾》。

對企業家的神化也是同理,求伯君曾經激勵了雷軍的夢想,雷軍又襯托出當下年輕人的焦慮和迷茫。選高考700分還是上海一套房,在十年前可能有一個截然不同的答案。當知識不再慷慨眷顧每一個渺小的命運,人們自然會尋找新的圖騰。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雷軍的流量到底是從哪來的?

答案既簡單又複雜:雷軍經歷過的迷茫、痛苦與不甘,耦合了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對自身命運與社會處境的理解。他們發現腳踏的實地佈滿泥濘,但在同一片泥濘的土地上,也曾有人拼命地仰望過星空。

全文完,感謝您的閱讀。

參考資料

[1] 小米高管大換血:營銷靈魂黎萬強離職,總裁、CFO換人,澎湃新聞

[2] 參與感:小米口碑營銷內部手冊,黎萬強

[3] Xiaomi's $45bn formula for success (and no, it's not 'copy Apple'),Wired

[4] 小米創業思考,雷軍/徐潔雲

[5] 一往無前,小米官方傳記,範海濤

[6] 雷軍:感悟不惑之年,檢察風雲

[7] 人因夢想而偉大,雷軍

[8] 我至少有膽量去想,雷軍

[9] “從1到無窮多”的秘密,南方週末

作者:李墨天

編輯:戴老闆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戴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