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向“綠” 消費市場持續煥發生機活力
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
汽車、家電“以舊換新”,發放促消費優惠券,綠色家電下鄉……在一系列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國內綠色消費市場煥發活力。
近日印發的《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下稱《意見》),首次對“綠色消費”進行了系統部署。其中明確,優化政府採購政策,拓展綠色產品採購範圍和規模;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通過發放消費券、綠色積分等途徑,鼓勵企業採取“以舊換新”等方式,引導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鼓勵用戶擴大綠色能源消費等。消費市場“綠”意涌動,爲經濟發展蓄勢賦能。
各地拿出真金白銀,促進消費市場擴容提質,“以舊換新”正在掀起綠色消費熱潮。
河南鄭州提升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標準,購買新能源乘用車補2萬元、購買燃油乘用車補1.5萬元,激發消費者更新換代汽車的積極性;重慶璧山通過政府補貼和企業同步疊加價格讓利、現金補貼、售後服務抵扣券等優惠活動,在全區範圍內開展汽車、家電“以舊換新”和家裝廚衛“煥新”,促進市民消費提質升級。
山東“夏日消費季”通過提高汽車報廢更新補貼標準,家電“以舊換新”擴大補貼範圍、提高標準,推出乘用車置換更新、家裝廚衛“煥新”、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等政策,統一兌付標準,縮短消費者從提出申請到拿到補貼的時間,讓消費“熱”起來。
“‘以舊換新’不單是換新一件產品,也是更換一種生活方式。”業內專家表示,低碳生活可以由“以舊換新”這樣的惠民行動傳遞至千家萬戶,將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付諸行動。
隨着“雙碳”理念深入人心,爲碳足跡做覈查、定標識,實現可溯源讓現有產業“綠色可循”。此前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強化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提到,加強產品碳足跡碳標識標準建設。
在上海,一個綠色的“小腳印”,悄悄地被印在了中國出口歐盟的部分機電產品上,打開手機掃一掃,就能實現產品碳足跡的可見、可溯、可認;在山西太原,國網太原供電公司對“魚菜混養”基地的用能數據、土壤數據、環境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實現碳足跡監測與管理,助力基地碳減排,提高農作物產量;在貴州,乳業的降碳正在向“鏈”的方向縱深推進,減碳已不侷限於車間,通過“精準測算標碳—飼餵源頭減碳—養殖過程降碳—糞污處理固碳—種養結合消碳”的循環方式,牧場實現變廢爲寶,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國正以經濟的“含綠量”提升發展的“含金量”,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意見》提出系列目標: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5%左右;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週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大宗固體廢棄物年利用量達到45億噸左右。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業內專家建議,爲進一步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培育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需要在多個方面持續用力。
“以‘雙碳’工作爲引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上述專家指出,應完善相關機制,協同推進國內產業升級,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爲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基礎。
根據《意見》部署,下一步,綠色轉型政策體系仍將進一步完善。例如,在財稅政策方面,積極構建有利於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和資源高效利用的財稅政策體系,落實相關稅收優惠,完善綠色稅制。金融工具方面,延長碳減排支持工具實施年限至2027年年末,研究制定轉型金融標準,積極發展綠色股權融資、綠色融資租賃、綠色信託等金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