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發明可食用的包裝材料 可望淘汰塑膠袋
這種透明的防水防油包裝材料,看起來很像塑膠袋,卻是一種細菌生成的纖維素,可以被生物降解,或是直接吃掉。(圖/香港中文大學)
塑料袋是最主要包裝材料,但它也是很麻煩的環境污染物,因爲它很難降解,碎裂後成爲微塑膠粒還是同樣麻煩。面對不斷升級的環境問題,研究人員正在尋找可被降解的生物質替代品。香港中文大學剛剛提出一種不錯的新材料,它由大豆蛋白製作,拉伸效果與塑膠袋類似,但是可被降解,甚至我們都能直接吃掉。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教授魏濤教授的團隊研究的是「細菌纖維素」(BC),也就是利用基因的方式植入細菌身上以滋生纖維素的方式。魏濤教授說:「BC是個很新興的材料製作方式,其中包括新薄膜、塗層,這是我們研究的起點。」
研究細菌纖維素的魏濤教授。(圖/香港中文大學)
與植物細胞壁中的纖維素不同,BC 可以通過微生物發酵生產,也就不需要採收樹木或農作物。他們的研究原型是大豆的外皮,它本身就像個堅韌的塑膠袋。將生成大豆蛋白基因值入細菌之後,科學家們成功地創造了一種可食用、透明且堅固的BC複合包裝材料。
研究表明,這種生物仿塑膠替代品,可以在 1-2 個月內完全降解。而且與聚乳酸等其他生物衍生塑膠不同,BC複合材料不需要特定的工業堆肥條件即可自行降解。
魏博士說:「簡單的說,這種的材料是完全可食用的,不只細菌分解,它也可以吃,丟進海里,海龜和其他海洋動物完全可以安全食用,不會對海洋造成水生毒性。」
不過,中文大學研究員還在精進BC薄膜的多功能性,使其適用於更廣泛的應用。具體來說,他們希望它可以更像是熱塑性塑膠,使它們可利用加熱來以塑形。
魏博士說:「“細菌纖維素薄膜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它們不是熱塑性的,這限制了它們在某些包裝的使用潛力。」
總之,這種材料有望解決一次性塑膠袋的過度使用問題,或許有一天,我們在吃完一盒麥片後,順便吃掉它的包裝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