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分之一年輕人用它 借貸平臺10年衝逾五千萬用戶
WeLab創辦人兼集團行政總裁龍沛智。(攝影/郭涵羚)
當你沒背景,沒資源,從一家小小的網路借貸平臺起家,到開設一家成功領取執照的銀行,總共要花多少時間?WeLab創辦人兼集團行政總裁龍沛智只用了不到10年。
龍沛智和朋友2013年成立WeLab,以「快速放貸,小額借款」在香港和中國打響名號,短短5年將業務擴展至印尼,更在香港取得執照,成爲第一批營業的數位銀行,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也是其股東。
2022年,他更把數位銀行業務觸角伸向東南亞。WeLab找來安聯集團、維港投資,還有臺灣的北富銀創投等,收購印尼的雅加達服務銀行,創下當年度東南亞金額最大的數位銀行購併案。
龍沛智現在45歲,創立WeLab前,他只是傳統銀行的「打工仔」,但現在他創立的事業,堪稱亞洲最受矚目的金融科技獨角獸,擁有5,500萬登記用戶,是臺灣總人口的1倍多。而且,他們貸款出去的總金額,超過新臺幣3,600億元,幾乎可以讓臺積電蓋1座12吋晶圓廠。
他怎麼辦到的?答案是運用連結的力量,找出各方的需求和痛點,爲他們創造價值。
「我們是做技術的,就是每個人的合作伙伴,」龍沛智接受商周專訪時,前後提了約10次「合作」這2個字,彷彿這是他們創業以來最重要的事。他認爲,科技思維是以技術爲基底,可以和其他不同業者合作,這和傳統銀行的競爭思維,有很不一樣的區別。
找人,首重認同企業文化
他第一是先連結員工。「我們如何在一個由傳統金融機構主導的行業中取得成功?」龍沛智心想,傳統銀行比他們有錢、有資源和有人才,他們要勝出,只能靠建立企業文化,將員工緊密綁在一起,再運用科技和數據的力量贏這場仗。
WeLab成立之初,龍沛智他們把主要的企業價值觀,包括「遠大抱負」、「創新發展」等寫下來,並再發展出總共14種行事方式。他們總共寫出達九十多頁的「文化指南」,不但員工要熟讀,而且全部放到網站上,讓任何人都可以看。
他們把「文化指南」變成面試考題,例如「你有哪3件事這輩子沒有完成,你不會原諒自己?」等題目,透過這些題目測驗員工是否具備團隊精神等價值觀,而且,其他面試科目分數再高,但企業文化這關沒通過,他們也不予錄取。
靠着這一套文化指南,WeLab成功吸引大批價值觀類似的人才,從幾個人創業的小公司,到現在已經成爲1,000人以上規模的企業。
分析借貸方案,助攻客戶、銀行
第二是連結客戶、銀行和股東。WeLab剛創立時,並無資源,他們的突圍方法是鎖定想貸款的年輕人爲核心,分析他們各種樣貌,提供個人化貸款方案。他們從年輕人需求出發,想辦法讓客戶少付冤枉錢,這使年輕客戶快速增長,如今香港平均約每4位年輕人,就有1位是WeLab的客戶。
因爲累積出龐大的年輕客戶羣,WeLab成功獲得股東青睞。攤開背後參與融資的股東名單,陣容華麗,除了李嘉誠旗下的投資公司,還有阿里巴巴、安聯集團,總融資金額超過新臺幣300億元。
「金融業是重資本行業,尤其借貸業,更需要有豐沛的資金來源,」資策會數位金融創新實驗室副執行長李震華表示。這羣股東因此成爲他們最大的後盾。他們大多是傳統金融業,他們必須在新的科技時代,尋找下一個機會,而WeLab的數據分析,還有年輕客戶羣正是他們想要的。
定存送演唱會,連結企業
第三是連結客戶與其他合作伙伴。有了股東,也有了客戶羣,他們還找其他的企業合作,例如特斯拉、蘋果等科技公司,帶給客戶價值,也讓合作的企業滿意。
「當特斯拉客戶來存款,我們給你高一點的利息,然後車貸幫客戶做,畢竟買特斯拉的車不便宜,」龍沛智舉例,客戶如果幫電動車充電,他們給客戶10%現金回饋,「這樣一來,特斯拉開心,客戶也開心,我們也賺到錢。」
不但如此,他們看準香港年輕人瘋買歌手陳奕迅演唱會門票,一票難求,因此推出「定存送陳奕迅演唱會當利息」的方案。「本來你可能在銀行拿幾百塊利息,但是現在給你買都買不到的東西,」他表示。
「WeLab短時間內快速成長,這是臺灣要學習的案例,」FinTech(金融科技)產促會理事長楊瑞芬表示,他們能夠快速發展,代表對於傳統銀行業的革新,從客戶需求出發,不是如同冷冰冰的衙門。
不要以爲自己沒有資源,面對的競爭者無比巨大,就必定成不了事,運用連結的本事,你也可以編織出一張網,爲你的客戶做最有價值的事,照樣能夠闖出新的天地。
商業週刊18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