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再迎新政!全球科創中心同步打造中 近年悄然走出多個獨角獸|一線調研

《科創板日報》4月20日訊(記者 郭輝)香港作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核心引擎、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日前加快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再迎新政。

今年4月12日,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作出堅持統籌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和安全,拓展優化資本市場跨境互聯互通機制等部署。

中國證監會4月19日發文稱,爲配合《意見》實施,近期在廣泛深入調研和聽取意見的基礎上,將與香港方面深化合作,並將採取5項措施來進一步拓展優化滬深港通機制、助力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共同促進兩地資本市場協同發展。

具體來看,其中包括放寬滬深港通下股票ETF合資格產品範圍、將REITs納入滬深港通、支持人民幣股票交易櫃檯納入港股通、優化基金互認安排、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等。

香港是最受世界關注的國際金融中心,憑藉“背靠內地、面向全球”的獨有優勢,香港向來也是全球通向內地的主要橋樑,也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和香港特區政府的積極推動下,香港也在加速向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創科中心的方向發展。

據瞭解,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同時近年來,在深化粵港澳合作的範疇下,內地與香港創科合作愈加緊密,香港特區政府也正在積極打造蓬勃的創科生態圈。而內地的廣闊市場,也成爲香港科研院所進行科技項目創業的首站登陸地。

就在本週,《科創板日報》記者剛完成在香港高校的調研。關於香港高校科研機構近年科技創新發展和成果轉化情況,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參與交流並接受了《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

香港高校科技創新與內地合作緊密

“我們正在抓緊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發展等國家戰略,積極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在近日《科創板日報》參與的交流活動致辭環節如是稱。

據介紹,爲了配合國家科技強國、人才興國的戰略,香港中文大學在國家科學技術部的核準下,共設立了5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包括轉化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藥用植物應用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合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我們正與多家國家級的科研機構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和研究所,共謀發展。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程以及醫療等方面創造富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段崇智表示,參與國家重點研究的項目、與內地頂尖大學及科技機構合作,將會是港中大未來的重點策略。

據瞭解,去年僅港中大就設立了6個新的產學研基地,包括在京、滬、深建立了科創網絡——北京中心、上海中心、國家中關村火炬科創學院中心、港中大創投港、上海基地,以及在大灣區的多項建設,構建的科創網絡預計將促進高校跨區域的產學研互動合作。

香港及國家消化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於君教授表示,他們跟國內的26所大型科研機構開展了長期廣泛的合作。除了北京、上海、廣州一些重點院校,還注重跟一些偏遠地區建立長期友好合作,比如在內蒙古等比較偏遠的地區,會去合作支持開拓科研領域。

據於君介紹,目前她所在的實驗室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近幾年發病率急劇上升的脂肪肝,以及在香港人羣中癌症佔比第一的大腸癌、在我國整體發病率較高的胃癌等,通過對相關疾病發病機制、發展規律的研究,團隊已經找到轉化標記物,並進行了多款檢測產品的成果轉化。

在香港的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科創板日報》記者看到顏色深淺不同、形狀大小各異的大豆種子封在不同的透明盒中進行展示,其背後蘊藏着香港過去近三十年農業技術研究以及同內地合作的故事。

該實驗室負責人林漢明向《科創板日報》記者介紹,他在1997年從美國博士畢業回到香港,關注到最早起源於中國的大豆,它的主要研究卻是在海外,於是他當時提議,要讓大豆“回家”,要在大豆的故鄉做出一番重要的研究。在當時中、美、韓各自尋找野生大豆完整基因組的競爭中,林漢明沒有讓我國農業科研就此落後,成功找到了中國野生大豆生物多樣性的基因組證據,並將研究文章發表於《Nature Genetics》封面。

據林漢明介紹,目前他們團隊研究方向主要圍繞氣候智能農業、農業基因組等。現在他們還與內地多所農業科研院所進行深入合作,比如與甘肅農科院合作的耐鹽基因大豆育種,育成了隴黃1號、2號、3號並進行應用,最近有隴黃4號批准。據當地農業局粗算,從甘肅慶陽到酒泉橫跨了2000公里黃土高原上,2016年到2023年,累計約種了118萬畝的大豆。林漢明今後他們還嘗試在其他高海拔地區大豆種植,嘗試利用大豆修復耕地等研究。

政策支持深港加速培養創新載體 從香港走出多家獨角獸

在政府政策和市場需求的引導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近年也成爲香港高校科研工作的一項重要工作。

“我們一直鼓勵大學成員創業,直接把研究的成果商品化,輸送到更廣大的市場。”港中大校長段崇智表示,香港孕育了多家出色的企業,其中部分港中大培育的企業躍升爲獨角獸和上市公司,不但完善了國家的創科生態,更爲社會帶來了實際的經濟利益。

國家消化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於君表示,“轉化”是他們實驗室工作的重中之重,前述消化疾病研究重點是要發現一些早診的標記物和治療的靶點,並關注如何能夠引導臨牀的治療。

“5年期間,我們就申請了44項專利,8項已經獲得了授權,並且許多基礎探索能夠應用到臨牀。”據於君介紹,他們發現胃癌和腸癌早期的診斷標記物,目前在醫院都是廣泛的使用,在完成專利申請後跟內地深圳、北京的兩家公司分別合作,並獲得了國家藥監局的批准。

據瞭解,爲推動大灣區科技創新創業、增強深港經濟增長內生動力,2023年國務院關於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提出要緊密銜接香港園區和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時序,以2025年和2035年爲關鍵節點,分階段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

上述規劃目標到2035年,深圳園區與香港園區協同創新的格局將全面形成,科技創新國際化程度居於全球領先地位,創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動,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創新載體和頂尖科技企業研發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院長秦嶺教授表示,上述規劃對創新加速落地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規劃儘管針對深圳園區爲主,但是也將輻射到香港園區和整個香港。“現在兩地的兩個城市的市政府都在進行配套經濟發展。推動深港雙方園區的協同發展,支持粵港澳高校優勢,發展能級躍升。更重要的是聯手打造國際一流的科技創新平臺,我們作爲高校在這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工作。”

政策端支持措施的出臺,將讓更多發端於香港的創新項目得到了廣闊發展空間。據瞭解,近幾年來自香港工業無人駕駛公司未來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公司康諾思騰機器人、智慧醫療企業視見科技等,已成爲各自領域的獨角獸企業。

其中,康諾思騰機器人在2023年的估值已達10億美元,該公司由來自港中大的教授、博士於2019年創立以來,已完成三輪融資,獲得美團、聯想、高榕、新世界、啓明創投等多家機構的青睞。

未來機器人在2021年的估值達7億美元,該公司由香港創新科技署與香港科技園孵化,成立第7年已經完成八輪融資,資方包括美團、字節、順爲、IDG等機構,目前正在以深、港爲起點,將業務佈局在美國、日本、韓國、歐洲等地。

醫學和工程技術是香港高校的優勢學科,同時“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又是近幾年全球範圍內的熱門創新創業項目,在國內應用領域推進得很快”。香港中文大學天石機器人研究所所長劉雲輝教授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等媒體採訪表示,相信只要跟內地協同合作,再利用香港在國際化方面的優勢,有機會在許多產業創新領域能夠跟國際實現同步發展,希望未來共同合作來推進0到1或者關鍵技術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