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偉大的中國人民!我們創造了華夏文明,華夏文明定義了我們

等了三年,這套暢銷兩百萬冊的書終於出續集了!

斬獲文津圖書獎、中國好書、中華優秀科普圖書等獎項的“典藏級國民地理書”《這裡是中國》系列,迎來新成員——《這裡是中國3》。

《這裡是中國3:華夏文明史詩》,給每一位中國人的禮物,獻給一代又一代平凡而偉大的中國人!

作者星球研究所是地理科普自媒體領域的佼佼者,他們堅持“熱愛地球,熱愛人類”,作品風格理性與人文兼長,2018年被人民日報社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評爲“中國十大科普自媒體”之一。

星球研究所一直致力於傳播中國之美,用地理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在《這裡是中國》中,用極致震撼的地理視角,重新發現中國自然之美;

在《這裡是中國2》中,致敬百年來偉大變遷,盡顯中國建設之美、家園之美、夢想之美;

《這裡是中國3》,則聚焦於中國的文明之美!

華夏文明,是唯一延續至今從未斷絕的古文明,五千年沉澱積累,有着燦若繁星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詩書禮樂、衣冠風雅,典籍浩如煙海、藝術千姿百態,精美絕倫的器物、宏偉壯麗的建築……

在這一切非凡的創造中成長的你,是否也想知道,中華文明從何而來,由誰創造?爲什麼只有它能生生不息,綿延五千年?它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地步?

《這裡是中國3》致敬中華文明創造,史詩級鉅獻,陳說華夏文明美在何處!

穿越良渚、二里頭、三星堆、古城、長安、徽州、南京、麗江、長城、京杭大運河、莫高窟、泉州、南海I號、民居、梯田、古塔、秦始皇兵馬俑、圓明園等18個文明現場,讓你以前所未有的視角深入中國早期文明、古代城市文明、內外互動融合、物質文明創造,一書盡覽中華文明的起源、生長、互動融合與無盡的智慧創造。

解密華夏文明數千年的不衰密碼,深刻認知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縱覽萬年來中國人的智慧創造,看200億華夏兒女如何締造今日家園。

中國人創造了自己的棲息地

“五千年文明史”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根深蒂固,我們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自信,與這個觀念基礎密切相關。

可是在西方主導的現代科學語境中,這個說法備受質疑。長久以來盛行海外的觀點是,出土了甲骨文的距今3300年的晚商時代是中華文明的起點,他們說五千年文明僅僅是中國人的傳說故事。

——直到良渚古城遺址橫空出世,中華文明找到了自己的來處。

良渚留存了豐富的墓葬、完整的城牆基址、宏偉的大壩遺存,以及宮殿、祭壇、手工業遺蹟等等,它足以證明,中國人曾在這裡創造出一個盛極一時的國都。這塊收藏了5000年曆史的精緻琥珀,讓“上下五千年”成爲信史。

|良渚:神玉王國 製圖@星球研究所

沿着良渚順流而下,我們看到中華文明是怎樣發榮滋長。良渚古城有着300萬平方米的內城和630萬平方米的外城,容納了數萬人在這座城裡繁衍生息。隨着中華民族的生長壯大,供人棲居的城,也不斷生長。

|雪落永泰城 攝影@王生暉

最初的城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規範,它們或圓或方,或亦圓亦方,甚至不設城牆。

直至周朝,尊卑有序的“禮制”思想延續到了造城上。從天子到諸侯,按照等級高低規劃城池大小、城門數量,城內又被橫平豎直的街道分割成一個個規規矩矩的小方格,人們按照等級高低居住在相應方格中,這便是周朝的“營國制度”。

然而諸侯國衆多的周朝,缺乏強大的執行力,未能將這種理想城池理念全面貫徹。

秦漢至隋唐,中國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營國制度所體現的“秩序”恰恰符合統治者的需要。

長安,作爲統一王朝的國都,也成爲實踐這種秩序的最佳場所。西漢在此建起城南城北形似南北斗星的“斗城”,隋唐兩朝營造出空前宏大的長安城。

白居易感嘆其巍峨壯闊,人立其下如大雁般渺小,“雙闕龍相對,千官雁一行”。城中森嚴整肅,秩序井然,力求每一條街道的排布、每一個祭壇的設置,都暗合着天理規則,讓天子權威滲透到城中的每個角落。

|長安:王都秩序 製圖@星球研究所

至此,營國制度規範下的理想城池已經遍佈王朝疆域。

及至宋元明清,千城崛起,城池建設迎來最高峰。各類城池開枝散葉:

- 國都建起規整宏大的皇城——明南京城有着蔚爲大觀的四重城郭,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壯麗的城市;

- 邊城重鎮一座座軍事性城池憑險作守——嘉峪關是明朝長城最西端的一座關城,號稱“天下第一雄關”;

- 通衢大邑崛起商業性城池——泉州航運盛極一時,宋時“漲海聲中萬國商”,元時“梯航萬國”;

- 府城縣城保國安民——襄陽古城易守難攻,人稱“鐵打的襄陽”……

遍佈大江南北的城池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們是區域的中心,也是一個個連接的節點,由點而面,織成我們的華夏疆域。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局部航拍 攝影@苟秉宸

它們的設計者、建造者早已湮滅於歷史,但中國人卻不能將它們遺忘。因爲這些遺存呈現了歷史長河,見證了燦爛的華夏文明。

五千年造城史就是五千年華夏文明史,約200億中國人創造了這些偉大的城池,中華文明以“城”的形式得以承載和綿延。

在各色各異的城中,中國人因地制宜建起民居。有多少中國人,就有多少種中國人的家園。

在黃土高原,先祖一萬年前在此建起的窯洞,是中國最早的人造家園之一;

|窯洞:如何居住在黃土中?製圖@星球研究所

在華北平原,大家庭共同居住的合院式住宅,孕育出經典的四合院;

客家民系建起福建土樓,任憑樓外風雨,樓裡自成煙火人間;

吳越民系安居徽派建築,粉牆黛瓦馬頭牆,便是詩意江南……

|細雨中的西遞村落 攝影@朱金華

家園之中,承載着中國人的精神。保固自守,是爲了守護家人親朋;聚族而居,代代傳承團結的力量;因地制宜,抓住天時地利將根系紮在全新的土壤中。

在建造家園的過程中,中國人也爲自己塑造出了成爲中華民族特性的美好品格:勤勞勇敢,聰明睿智,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熱情好客,美美與共,自強不息,逆天改命……

一城一家,肉身和靈魂都有了歸處。中國人物質和精神的棲息地,都由中國人自己創造!

中國人創造了自己的價值觀

中國人對玉的崇拜從五千年前就開始了。

在良渚,玉被視作神明的載體,它如水般溫潤純潔、美麗而又稀有,成爲了身份地位和權力的象徵,被賦予了區分等級的禮器意義。

玉器使用有着嚴格規定,不同的性別佩戴不同種類的玉器,不同等級的人羣使用的玉器種類和數量也天差地別,這意味着社會等級分化,王權出現,良渚邁入文明社會。

|良渚玉琮王 攝影@張林

禮器是中國人對“禮制”追求的外化,禮制包括了對於天地、神靈、祖先的敬拜,對於王權、社會等級、親屬關係的尊重,以及對於日常生活、節慶活動、戰爭活動的規範。

禮器與禮制背後是中國人的政治理想、祖先崇拜、宗法制度。

在混沌矇昧的古代,禮制開闢出一片秩序。世界運行的規則尚在冥冥之中,但通過在人類社會制訂自己的規則,中國人點起文明的星火,與鬼神爭!

在玉器之後,青銅器成爲了重要的禮器。青銅容器的生產包含採礦、運輸、鑄造等多個流程,需要高難、複雜的技術,高強的控制、管理能力,大量的社會勞動,因此青銅容器成爲體現貴族等級、權力和財富的最高級禮器。

在二里頭,青銅容器爵、斝、盉、鼎,樂器鈴,與武器戈、鉞、斧,構成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羣。中華禮樂文明,由斯而興。

華夏文明和青銅禮器一起向外輻射,兩週時期已北達長城內外,南到廣東、福建北部,東到海邊,西邊包括甘肅、四川部分地區,覆蓋了長江、黃河流域的絕大部分地區。

禮樂文化的形成奠定了華夏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後來周邊部族人羣融入華夏,乃至中國歷史上的不同族羣融入華夏的過程,就是一個接受華夏禮樂文化大傳統、形成共同文化認同心理的過程。

這種文化傳播與民族融合模式對中國“大一統”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歷史基礎,發揮了長期的影響。

琢磨以爲玉,制範以爲器,中國人將秩序與規則賦予手中的造物,鋪就一條通往各司其職、世界大同的理想世界的道路。中國人的價值觀,正是由中國人自己創造。

中國人創造了自己的信仰

對於一種文明而言,神明究竟意味着什麼?也許所謂神明,其實是古人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是迷茫的他們對世間萬物的解釋。

在早期中國,無數種文明的模式都在探索之中,它們有的務實,有的豪奢,有的精於文化,有的長於農業,這些探索就像在黑暗中不斷劃亮火柴又熄滅。

對於3800年前的三星堆人來說,神似乎是一切。爲此,他們試圖窮盡所有,去喚醒“另一個宇宙”。重要的戰略物資青銅被用來鑄造華麗巨大的祭器,寶貴的物質財富海貝和象牙被當作祭品焚燒,終於將一個國家耗竭。

三星堆爲神而來,也因神而去。但文明的火種和覆亡的教訓一起,傳到了金沙文明手中。雖然同樣崇拜神明,但金沙人更加“務實”。他們不再製作外形巨大的青銅器,也不只依賴於祭祀,他們明白若想國家興旺,人的勞作必不可少。

本土的神明放下身段,而許多外來宗教也曾對中華文化產生過影響,但它們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發展方向,卻與別處不同。

古時敦煌作爲中原進入西域的門戶,來往兩地的高僧常在此停留,擁有濃厚的佛教氛圍。366年,一名叫樂僔(zǔn)的僧人來到敦煌東南部鑿開了一座石窟,從此莫高窟開始了長達一千多年的建窟之旅。歷朝歷代的人路過這裡,鑿窟塑像,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內心虔誠的信仰。

北魏以後,莫高窟壁畫內容日漸豐富起來,世俗生活元素逐漸出現在莫高窟壁畫中。魏晉至隋唐時期,原本處於中心位置、高高在上的佛陀日漸走下神壇,走入世俗社會,其人性日益多於神性。

神佛之外,大量普通人也融於壁畫,折射出普通人的生活圖景,展現出平凡而生動的日常。山林、動物、狩獵等日常生活場景,盛大的樂舞慶典,大唐的上元燈會節……現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不斷被投射在壁畫中,佛國世界與世俗世界的界限漸趨模糊。

明朝封閉嘉峪關後,敦煌幾成關外廢棄之地,莫高窟在風沙中沉默,但同樣的世俗化故事還在中國的其他地方上演。

塔,本不是中華文化的產物。它源自佛門,故鄉在古代印度。在那裡,它被人稱作“窣堵坡”,本意爲“墳墓”。在文明的相互交流傳播中,窣堵坡跟隨佛教的腳步傳入中國,並隨之演化出新的名字和樣貌。

在中原,窣堵坡與中國式本土建築模式結合,又融入了中國的鬼神觀念和喪葬習俗,漸漸改變了規模與構造,擁有了塔剎、塔身、塔基、地宮的結構,“中國佛塔”的基本形態就此形成。

就在窣堵坡徹底改頭換面,變身爲中國塔的同時,佛教在中國大興。趁着這一東風,佛塔開始在中國大地林立。

從東漢末年到隋唐,戰爭頻發,民生疾苦,世人看不到安穩生活的希望,“普度衆生”的佛教一經出現便俘獲了衆多的信衆,甚至帝王將相都在此之列。因而,全國各地掀起興修佛教建築、佛窟造像的浪潮。

宋朝社會趨於穩定,經濟繁榮。沒有了皇家的供養,佛教只能放下身段,投普羅大衆所好。佛塔也不再只是紅塵之外、超越世俗的存在,它們摘下了佛門的光環,走向民間,走向大衆,甚至脫離佛門,不只引領世人信仰神佛,還服務於普羅大衆世俗的情感和需求。

在需要勘察敵情時,人們建起瞭望塔。在祭奠人們敬仰的先人,或紀念重大事件時,人們建起各種紀念塔。在金榜題名之後,才子們瀟灑風光地在塔身刻下自己的名字,留下“雁塔題名”的佳話。

而渴望科舉成功和文風興盛的人們,會在家鄉建起文筆塔或文峰塔。福建晉江的“姑嫂塔”象徵家人的守候,如今返鄉的遊子在茫茫大海上尋見此塔,仍會熱淚盈眶。

塔依然是寄託信仰的載體,但中國人信仰的不再是神佛,而是信仰人的力量!

石窟和佛塔是宗教的產品,隨着融合交流傳入中原大地,但是它們在中國經歷了獨特的演變。上至漢魏,下至明清,億萬人民的創造,在兩千年的歲月沉澱中,使古塔被中華文明內化,成爲了中華文化的佐證,見證了從信仰神到信仰人的變化。

中國人的神是山川江海的自然稟賦,是古往今來的奮鬥人間!

中國人創造瞭如今的中國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基建狂魔”。

五千年前,先民在良渚綿延的山脈間修築起11條水壩,整個水壩系統的蓄水量超過4600萬立方米,相當於3個西湖。

築壩蓄水可以抵禦水患,各個山谷還能夠通過水路彼此連接,形成了一套便捷的水上交通運輸網絡。水利系統還能夠爲農業提供穩定的灌溉用水,下游一旦遭遇乾旱,它們便能爲下游的大片稻田源源不斷地輸送水源。

|京杭大運河:貫通南北的文化長廊 製圖@星球研究所

在西方的傳說中,洪水來臨時被神選中的子民能乘大船逃離。但是在中國,總會有大禹挺身而出,那是億萬勤勞勇敢的人民。

兩千年前,北方的諸侯國修築邊牆,並附以關隘、亭障等設施,以防備遊牧民族的突襲,這便是長城。

|承德金山嶺長城尖形垛口 攝影@楊東

農耕文明與遊牧民族長達兩千多年的碰撞與融合,形成了地球上最壯觀、最綿長的文化遺產——萬里長城。它長達21196.18千米,是全球史上規模最爲宏巨的人類作品,古代文明史上再沒有遺產可以與之比肩。

一千多年前,躲避戰亂的北方人來到山嶺遍佈的古徽州地區,開墾梯田幾乎是存活下去的唯一選擇。經過數代人,甚至數十代人的耕作,山嶺變成良田。

|細雨中的西遞村落 @ 攝影 朱金華

如今中國大地上面積超過5億畝的梯田,是先民對地形的抗爭。儘管梯田的蹤影遍佈全球,但中國千百年來的農耕智慧把梯田的建造發揮到了極致。

這些梯田既是綿延起伏的風景,又是重塑山地的藝術,更是無數生活在山地之中的族羣奮鬥上千年留下的“史冊”,是改變族羣命運的層層階梯。

過去,梯田上產出的糧食用來養活更多的人,如今一部分梯田被還給山林,也有一部分梯田被賦予了治理水土流失的使命。

梯田誕生於山河之間,其成就得益於人的智慧。也正是這樣“漫山皆雲梯”的風景,無聲地告訴一代又一代來到這裡的人:他們的腳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但這裡的人民卻擁有重塑山河的力量。

|湖南新化縣紫鵲界梯田 攝影@柳勇

在創造這些偉大工程的過程中,中國人擁有了改造世界的勇氣和力量。於是從此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所行皆坦途!

華夏文明史詩

一萬年以來,農業起源後我們創造了藍色星球上最燦爛的文明之一。

爲了養育更多人口,我們建設農田、開發山地;

爲了居住,我們建起各式家園;

爲了安全,我們修築大小城池,築城以守民;

爲了交流,爲了記錄,我們發明文字……

正因爲這些偉大創造,我們纔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創造了藍色星球上最燦爛的文明之一。

正因爲這些偉大創造,這片土地才成爲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類才成爲中國人。

我們創造了文明,文明也定義了我們。

《這裡是中國3》聚焦於中華民族萬年文明史詩,穿越良渚、二里頭、三星堆、古城、長安、徽州、南京、麗江、長城、京杭大運河、莫高窟、泉州、南海I號、民居、梯田、古塔、秦始皇兵馬俑、圓明園等18個文明現場,讓你以前所未有的視角深入中國早期文明、古代城市文明、內外互動融合、物質文明創造。

爲了讓讀者有身臨其境、觸摸歷史之感,《這裡是中國3》震撼集結:

上百位攝影師和機構421幅極致震撼的攝影作品,

160多處氣勢恢宏的珍奇建築,

70餘處珍稀精湛的出土文物,

10餘項震驚世人的世界遺產,

帶你走進中華文明的現場,看見中華文明之美;

75幅可視化製圖,

30餘張沉浸式原創歷史復原場景,

5張突破想象的超長拉頁,

展現一個個文明的畫卷;

浮雕工藝,裸脊鎖線,

匠心設計輔以精美裝幀,打造收藏級品質,

開創極致大視野、大格局、大風景視覺體系……

極致的內容加上極致的視覺體驗,《這裡是中國3》爲你鋪開華夏文明的璀璨長卷,開啓一場酣暢淋漓的中華文明探源之旅,帶我們去見證那些讓中華文明可見、可感、可知的創造,瞭解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

“中國從哪裡來?”

《這裡是中國》從地理的視角回答了這個問題:大約6500萬年前,一場地理板塊大碰撞,碰出一個大中國。

但這並不是星球研究所想說的全部,他們用《這裡是中國3》寫完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世界上本沒有中國,是中國人創造了中國。我們創造了中華文明,文明基因也定義了我們。

華夏文明的基因,刻在每個中國人的骨子裡!

自然地理的力量奠定了中國的舞臺,而中國成爲中國,我們成爲我們,是一代代中國人一磚一瓦創造出來的!

中華民族爲什麼可以生生不息?

爲什麼我們整齊劃一,

爲什麼我們憂國憂民,

爲什麼我們溫良勤勉,

爲什麼我們勇敢堅毅……

答案都寫在萬年來生活在這片熱土的200億中國人身上!

《這裡是中國3》·萬年文明史詩

謹以此書,

敬山川大地之遼闊,

敬華夏文明之璀璨,

致敬熱愛家園、共鑄歷史的200億中國人!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